我一直有个很奇怪的习惯,总喜欢对生活中各种细枝末节赋予无限大的脑洞,试图去思考、探索每一个细节背后的故事。
单位有一个垃圾池,每天有外面回收站的一个老大爷来收垃圾。有段时间我发现那个老大爷不来了,换成了一个看起来沧桑却又带着些窘迫的中年男人。于是一边倒垃圾我就开始脑补老大爷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或者回收站换人了?这个男人和老大爷有什么关系?
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
我注意到男人总是在向单位里面张望,同时会留意来倒垃圾的每个人的脸。可是每看清一张脸,他都会露出失望的表情。
就在我准备回去的时候,一个小伙来倒垃圾,迎面撞见了那个男人。我看到男人的眼睛里爆发出了狂喜的光芒,对上了小伙错愕的眼神。两个人相互愣了几秒,小伙抬手倒掉垃圾转身跑开了,他的背影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
在我的脑海里,他俩的眼神足以拍出来一部父爱如山的苦情电影。
生活中总是会有故事,每一次相遇、每一句交流、每一个挥手,可能背后都流淌着或喜或悲的过往。我们都在生活中学会了温柔
基于这种微妙的心理,我曾经问一个朋友说,我想听听你的故事,虽然没有酒但我们是老友啊。
他说,啥故事?没有酒也没有故事,十几年平平淡淡中规中矩,不拔尖也不落后。
说起来其实也没那么平淡,朋友大二拿了国家奖学金,一直是学校团支部的干部,饱读诗书能说会话多才多艺,文艺起来主持个晚会,偶尔亲自上台参加个节目,放假回趟家还能下地干个农活。
这样的人说自己平庸,一时让我的老脸一红。
也或许,他真的没有发现过自己的故事。
我信吗?不信。
他有一个弟弟,和很多家庭一样,两个人从小一个“亲生”一个“放养”,小的那个总是无条件享受大人所有的宠爱,大的那个就被晾在一边自由生长。
从长远角度看,我认为被晾着总比被溺爱好。但从孩子的角度看,那样真的很伤心。
被“放养”的孩子,总是不完整的。
他的成长细节我无从得知,只听说,他不止一次在寒假选择不回家过年。
我曾经发现过他写给自己的话,说自己生性孤独不善言辞不善表达,虽然培养出了足够独立足够倔强的性格,但缺少了一种很重要的东西——接受和表达爱的能力。大概这也是他一直比较抵触谈恋爱的原因。
在我接触过的这类人中,几乎都有自己深藏在心底的故事,只是没人愿意问,自己也不愿意说。他们好像很难去信任某个人,偏孤僻的内心也让他们从不主动表达自己。久而久之,那些故事就结成了心里的一道疤,上面结着一层厚厚的茧。
当时我只觉得那些话有些眼熟,然后突然想起在之前写过的「此间事已了」系列中,用过几乎相同的描述。
我不知道在他的人生里,藏着怎样的过往,但我大概知道那是种怎样的心情。
用时下比较装逼的说法,可与言者无二三。
也许,要等到一个真正能让他把心上那层茧剥开的人出现,那些故事才会重见天日。
也许,永远尘封。
庆幸的是,在孤独和倔强之余,他也逐渐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强大。
可能这也是生活给予“孤独”的补偿吧。
我们都在生活中学会了温柔前不久他对我说,很长时间没回家了,想回家待一段时间。我莫名觉得有点欣慰。
看吧,有些故事其实没那么糟糕,我们都在生活中学会了爱与被爱,给了生活一个最温柔的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