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台词。十五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对这句台词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看懂。前几日,怀旧情绪一时涌上心头,又将这部片子翻出来重温了一遍。看后竟然被片中的一些台词触动了敏感的神经,听过一遍就再也忘不掉了,深深埋进了自己的脑子里。
我一度怀疑莫非自己记性变好了,细想想,可能不是记性变好了,而是悟性提高了。这些年的成长经历就像土壤,人生的感悟就像是一颗颗种子,而电影的台词就是灌溉种子的水,让其得以生根发芽,引发了我对某些感悟的共鸣和思考,而理解了的东西自然就容易记得住。
1.自救
主人公Andy原本有着显赫的家世,年纪轻轻已经是投资银行的高级副总裁。感情上遭妻子背叛,Andy遂萌生借酒醉之机清理门户的念头。后终究还是理智战胜情感,没有被冲动这个魔鬼绑架而酿成大错。但是,造化弄人,一夜酒醉之后,妻子和网球教练暴毙在自家车库。被人发现时,他的手上正好握有一把枪。原本是受害人的Andy,在控方律师的煽动下,不幸成了替罪羔羊。法官没能给到他出公正的裁决,最终叛Andy无期徒刑。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多尔(Petőfi Sándor)曾在诗篇《自由与爱情》中写到: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这个曾经引无数诗人、哲人、凡人歌颂赞美的东西,于高墙内的这些犯人而言,可能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海市蜃楼。自此,Andy的余生看似都要在肖申克监狱(也叫:鲨堡监狱,专门关押重刑犯)中度过。
但影片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要为观众勾勒的是一位自强不息,敢于与体制作斗争,在逆境中求生存,善于利用周遭一切有利的资源来为自己达成梦想的主人公。沉稳内敛的个性之下,是永不言弃的决心。特立独行的言行背后,是不愿攀权附会的清高。欺压凌辱的隐忍之后,是深谋远虑的反戈一击。
当Andy向监狱里的黑市老大Red索要一把地质锤时,Red心中不禁暗自嘲笑,想用这么把小锤子凿穿隧洞起码得花上六百年。可不想,Andy凭借他的持之以恒,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打通一条通往自由的时空之门。在这二十年里的每一个深夜,趁着别人都已酣睡,他孜孜不倦地躲在海报后面开凿他的“通往自由之路”。第二天趁着放风的时机,把昨夜施工后的碎石残渣悄无声息地通过两条裤管抖落到操场上。二十年如一日,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可谓用心良苦。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从Andy进入鲨堡监狱的第一天起,他就引起了两派人的关注。
一派是以Red为首的专门搞投机倒把营生的“走资派”,Red在这个监狱已经蹲了三十年,早已阅人无数,并且深谙监狱中的潜规则,也善于利用这些规则来巩固自己的势力。Red以他灵敏的嗅觉一眼就看出Andy不是池中之物,他一直在暗中观察他,正所谓英雄惜英雄。
另一派是整日游手好闲的同性恋——伯格斯三姐妹,他们垂涎于Andy高大挺拔的身材,俊朗的外表,一有机会就将Andy逼到墙角,萌生歹念。Andy不畏强权,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奋力反抗,即使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也从未向任何人寻求过援手。直到Andy帮助狱警队长免税成功后,一股无形的力量便开始在暗中保护他。
Andy用他的智慧与学士赢得了来自众人的尊重和庇护,不管是来自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他们都受过他的恩惠。当看到伯格斯最后一次凌辱Andy之后,遭到狱警队长以暴制暴的报复,导致终身残疾时,除了大快人心的扬眉吐气之外,我还产生了另一个层面的感悟:
要想遇到贵人,先要成为别人的贵人。
当一个人的能力关乎众人的切身利益之时,敌人也会变成朋友,往日的权贵也低下了高昂的头颅。
约翰福音第八章第十二节写到:
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典狱长用这句话作为对众囚犯的训诫。在监狱这个自成一体的独立王国里,掌握着众人生杀大权的典狱长早已习惯于以上帝自诩,作威作福。但他毕竟是凡人,眼前摆着一尊能点石成金的菩萨不供,岂不是和金钱过不去。外表高傲的典狱长来找Andy帮其洗钱,尝到几次甜头之后,对Andy在理财方面的才能也越发信任。但这种仅仅是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的所谓信任是极其脆弱的,谁要是想断他的财路,他依旧会不择手段。
当Andy从新入狱的Tommy口中得知自己当年是被冤枉的,凶手另有其人时,燃起了他心中重获自由的希望。他去找到典狱长要求上诉,希望能沉冤昭雪。可惜他低估了此时他对于典狱长的价值,也高估了典狱长的仁慈之心。典狱长不但驳回了他的申请,将其案按下不表,还设计谋害了知情者Tommy。典狱长以为这样可以让Andy断了念想,老老实实地做他的马前卒,继续打着他的金算盘。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过风云便化龙。
Andy看清了这一切,但他并没有立刻撕破脸皮,与典狱长,与整个监狱内的体制分道扬镳。随着他财技的名声大噪,监狱内大大小小的警察都来找他帮忙,连某位狱警儿子读哈佛大学这事儿他也能帮忙搞定,大家对他信任之余也自然而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他就这样掩人耳目地继续过着隐忍的生活,白天做假账,晚上挖隧道。表面上对权贵言听计从,暗地里谋划着他的惊天大计。当隧道的最后一厘米被打通之后,他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天时、地利、人和他还只差一个天时。
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带着典狱长的账本爬进了那条挖了二十年的隧道。用磐石在雷声的掩护下砸穿了污水管,在臭气熏天的管道里匍匐爬行了500米,终于冲出牢笼,重获新生......留在典狱长保险柜的是一本挖空后用来装锤子的《圣经》。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典狱长最后打开安迪的《圣经》时,发现安迪用来挖隧道逃走的岩锤藏在从“出埃及记”开始的那些页里,该章讲述的是犹太人逃出埃及的故事。
2.渡人
如果对人物的塑造仅仅停留在自救还只能当作一部励志片看而已。如果要升华,必须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更深一层的使命——渡人。
影片在多处暗示Andy救世主的形象,他的拯救不单单是一个个体的行为,还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这完全符合基督教关救赎的定义。
第一处,他在天台无意中听到狱警队长对继承遗产要交重税而苦恼,毛遂自荐称自己能帮他搞定交税之事,并因此为一起劳作的狱友们争取到了畅饮啤酒的福利。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
第二处,他以每周一封信(后增至每周两封)的频率向州议会申请拨款,修建监狱图书馆,坚持了长达六年之后,终于获得审批。他帮助其他犯人读书识字,那个拿到同等学历的问题青年就是被拯救的典型,一个跨掉一代中的嬉皮士竟然能够被教化成一个绅士,我们不得不感叹于救赎的力量。
第三处,当从州议会捐赠的书籍中翻到一张《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的唱片时,他如获至宝。冒着被关禁闭的风险,他把自己反锁在广播室,将扩音器的音量调到了最大,天籁之音响彻整个监狱的上空。当镜头缓缓划过正在操场上放风的犯人时,彷佛时间定格在了那一秒,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循声望着高音喇叭的方向,沐浴在象征自由的阳光下,让歌声洗涤着内心的愤懑和不满。这一幕让我想到《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么一句话: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第四处,在Andy决定越狱的那晚,他对狱友Red说:“如果有一天,你可以获得假释,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向我妻子求婚的地方,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那里有我给你的东西。”
后来,Red终于在历经多次挫败后获得了假释。但是,监狱外的生活并非如他所想的那般自由。在超市做收银员,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连上个厕所都要向店长申请。在狱中,遭到禁锢的是他的身体,他的思想还是自由的,那里的狱友们尊重他,他有归属感。而走出监狱的他,虽然身体获得了自由,但是思想却难以融入社会,难以与人交流,他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无关。
后来,Red看透了自由的意义,他遵照Andy越狱前信中的嘱托,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和安迪留给他的一封信。他决定违反假释规定,沿着Andy的足迹,寻找真正的自由。两个老朋友Andy和Red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滩重逢。
3.命运
回过头看整部影片,描绘的其实是三类人不同的命运:
第一类人,是以老布(Brooks)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体制之下,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依赖,一旦离开体制就无法生存,这一类人注定是弱者。
老布在狱中做了50年的图书管理员,早已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当知道自己可以假释出狱时,竟恋恋不舍,用刀架在前去道贺的狱友脖子上,希望以此留在狱中。多么可怕的体制,多么可悲的人生。
心理学家有研究表明,接近 80% 的自杀是冲动行为…… 而“这世界跟我没有任何联系”几乎是产生自杀冲动的最重要、最常见理由。
老布出狱后不久便在闷闷不乐中选择了悬梁自尽,因为他觉得监狱外的世界和他没有任何联系。他早已与体制共生,缺少了赖以生存的规则,便寸步难行。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 alized.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第二类人,以Red为代表,虽然也是长期生活与体制之下,但是并没有被体制彻底禁锢。一方面,他们遵循体制制定的规则;另一方面,在体制的规则之外,他们又创建自己的规则,为自己在体制中谋得生存的一隅。他们始终在两者之间徘徊,属于人生的投机分子,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在背后推他们一把。
如果说,老布是被彻底体制化的人,那Red就属于被半体制化的人。他有朋友,有思想,有希望。要不然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假释申请。但是,Red的这种希望是不坚定的,因为他深知在监狱里谈“希望”是不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希望带来的只有深深的失望。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逃避痛苦,也逃避希望。直到Andy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希望是真实存在的,才让他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hem up DOES rejoice. 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 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
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种罪恶,但是,他们不在了你会感到寂寞,可是我只是想我的朋友了。
第三类人,就是以主人公Andy为代表,不甘于向体制低头。他们拥有冲破体制桎梏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特地独行地坚持做着不被他人看好的事情,并最终获得成功。他们不但能解救自己,还将普度众生视为己任。
Here's 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 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rget. Forget that there are palace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s a---there's a---there's something inside that's yours, that they can't touch.
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
网友评论
作为一个电影迷,内心其实挺佩服能够写影评的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向别人推荐电影的时候,憋了大半天也就憋出了这句:这部电影挺好看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作为一篇影评,挑选了《肖申克救赎》这部经典的电影,很容易引起共鸣,因为绝大多数人都看过。有一点建议:文章的结尾部分感觉匆忙了一点,如果能够分析完影片描绘的三类人的命运之后再适当的做一个总结,用一两句金句做结尾会好一些。
想起那天Spenser的写作课里提到的一句话:好的结尾,决定了一篇文章的转发率,似乎挺有道理的。
林培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