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803728/b03c22f52028d406.jpg)
西方美院自由的创作标准对国人来讲也许并不是那么地自由,因为自由只存在于选择当中;而当你已经为自己物色好了某种特定未来的话,你便别无选择、失去了自由。接受自由,便等于接受命运带给你或好或坏的各种可能性。所以说,自由是勇敢者的游戏。
这世上有两种人最勇敢:强者和愚者。总有人批判中国艺术教育缺乏自由、制造平庸,但我想对强者和愚者来说,教育的影响也是无足轻重的。因此抛开所谓“艺术家情怀”、单说客观教育目标的话,我不认为缺乏勇气的平庸艺术生们探求学校的招生标准是件丢脸的事——我愿意把我所知的一切标准公之于众,但以我的立场无法为招生官代言;招生官也做不到,因为以他的立场必须为自由代言……能够使同学们最接近真相的,就只剩下被招生官认同过的“成功案例”了。
对成功案例的不当解读时常会把我们引向歧路。
外行人对成功案例往往存在着一种偏见,那便是“只要依葫芦画瓢,我也能复制成功”。事实上每份案例都只能代表某位招生官个人标准的冰山一角,而想要从宏观上把握某国、某校、某专业的招生标准需要大量数据与经验支持。在这方面,学生所能获取到的资源往往极其有限,需要教育机构的辅助。
随之而来的第二种偏见,就是认为拥有最多案例数量的老师最能代表院校的招生标准。事实上造成某位老师的案例数量比别人多的外部因素也有很多,比如生源比别的老师多且好、目标专业入学门槛低、目标专业正好在多所名校开设课程(有的专业只在个别小众学校开设)……由于竞争条件各不相同,拥有更多的案例并不必然意味着老师及其所属机构对标准更加了然于心。
第三种受众颇广的偏见,就是认为只有成功案例本人才能高几率复制自己的成功、也只有从某国某校毕业的老师才能带出同样申上某国某校的学生,就像说只有四川人才能做好川菜似的。以“幸存者偏差”或“刻舟求剑”都能很好地驳斥这个偏见,我就不浪费笔墨了。
以上几种偏见具备一个共性,那便是过分看重成功案例易于获取并复制的外在属性(风格、数量、所有者)、而忽视探讨复杂的艺术创作内核。这大抵是因为在面对市场时,超出客户理解力的专业信息完全没有任何说服力,因此风格、数量等无关的锚定信息(见家长篇《锚定与虚无》一文)成为了重要的参照物;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反映一家教育机构作为盈利性企业是否成功的恰恰是数字,而不是产品的绝对品质。申请学校的“成功案例”多如牛毛,但这其中又有几个学生厘清了学校的标准、在未来长期的学习中依然能保持优秀?这并非培训机构所要考虑的事,而是学生自己的事。
教育机构所掌握的案例资源是解读院校(隐藏在自由下的)招生标准全貌的关键,但它通过解读案例而习得的成功经验绝对是与其企业经营契合度高的、而并不一定是全部真相。被淘汰掉的另一半真相,恐怕只能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领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