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guo落》里面的朱晶晶你们还记得吗?她真是一个任性孩子代表,每次出场都伴随着“这孩子真是作死”“有其母必有其子”“家教太差,太惯孩子的后果”“摔死活该”的弹幕,这样的孩子,网友不想放过啊。
除了朱晶晶,剧中还有那个在电梯里用水枪滋张老师水的小男孩,也是“欠儿”的没话说。以前在电视里或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熊孩子,会脑补很多种治他们的方法,比如说给他们讲鬼故事扮鬼把他们吓哭,或者拖到没人的地方打他一顿,或者当着他的面把他的父母说教一番,无论哪一种,想想都有一种惩恶扬善的快感。
滋水小男哈哈哈但是万一我们养出来了一个熊孩子该怎么办呢?判其表面,不如探其根本,探其根本,不如掌握科学指南,懂得“理”多了,就不会那么情感泛滥了,通过暴力“惩恶扬善”还是解决不了孩子任何问题。
熊孩子:其实我们也很无辜,初为人,还是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请你们给我重新做人的机会吧。
孩子为何会出现任性行为?
了解一下:
一、孩子出现任性现象是成长特征
2至4岁的孩子能够自己做出“我喜欢这样的”,或者“我要这么做”之类的判断,是孩子自我意识出现的情况,属于成长的表现,是与生俱来的性情。从这时起,孩子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要求,如果与父母或者外界的要求相抵触,他们就会表现出任性,这一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由于对社会的认识还不足,加上要求强烈,孩子只能一味的任性而为。
另外越是有主见,或者天生不愿服输的孩子会经常表现出更加激烈的任性行为,久而久之,如果父母引导不当或者放任不管,孩子任性就会变本加厉,成为别人口中的“熊孩子”,那自己也就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熊妈妈”(熊爸爸)
熊孩子二、父母惯出的“任性”
不单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情,周围环境有时也会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尤其是一些父母(更多的是爷爷奶奶哈)娇纵孩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言听计从,满足孩子一切要求,孩子在溺爱之下找不到行为边界,孩子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特点,在公共场合也就会出现不尊重他人,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不顾及他人感受,为所欲为的情况。
滋水小男孩的“挑衅”后期如果一向对孩子言听计从的父母突然不让孩子做他想做的某件事,孩子就会心怀不满的任意,耍脾气,潵泼打滚;
比如孩子在班上遇到老师表扬其他同学,而自己未得到表扬时就会不满;比如想得到某个玩具而没得到时,就对拥有的同学产生敌意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任性的孩子,老师是非常头痛的,课堂上短暂的时间内是没有办法跟一个孩子做过多的沟通引导的,如果满足了孩子的无理需求,课堂没办法开展,自己也会助长孩子的任性之风,会良心不安;如果不满足孩子,孩子就会在课堂里撒泼打滚,告诉家长不想上课;一般情况负责任的老师会在课下跟孩子妈妈沟通一下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妈妈通情达理,愿意配合老师,这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是大部分这样的孩子家长只会觉得老师有问题,只知道挑孩子的毛病,不喜欢他家孩子,所以老师很难的,很难的…哈哈哈理解万岁!)
三、父母的影子
如果父母在生活当中就是不顾及他人感受,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只喜欢考虑自身利益的人,那么孩子就会成为第二个他。这也是为什么朱晶晶的妈妈教养出来了一个朱晶晶这个么作死的熊孩子。
朱晶晶踩别人鞋子不道歉四、父母忽视下的“任性”
以前只知道惯出来的任性,没想到父母的忽视也容易让孩子变得任性。父母的情绪反复无常,孩子也很难做到合理表达自己要求的方法,从而出现任性行为。父母的漠不关心是个问题,冷漠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对孩子的需求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孩子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任性胡闹,想要以此满足自己的要求,其实也就是求关注。如果一味地忽视孩子需求,或者压制孩子的做法,这样常常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的更为任性。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脾气非常暴躁,如果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在地上撒泼打滚,把冰箱桌子踢翻,把柜子上的东西全部推掉,面对我这种极端的表达行为,我的父母一般会采取更加暴力的方式——打到屁股开花,或者嘴巴打到出血。
记得我小学一年级,想喝一瓶可乐,由于羞于表达,不会表达,也害怕表达之后的被否定,于是就开始哭,不去上学,什么时候父母能猜到我想喝可乐,我就什么时候去上学。由于我“不说出来”的行为,让父母误以为我不想上学,暴打我这种任性行为。结果就是兜兜转转一圈儿,可乐没喝到,学照样要上,还被打了一顿。
虽说表达能力很重要,但是父母细心的倾听和对孩子需求的关注和引导至关重要。我知道我的父母当时给了我在他们认知范围内最好的东西,所以我原谅那个时候的自己和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成为一名少儿语言表达老师的原因,我想让每一个孩子再需要被倾听的时候,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不要出现我当年的那种极端的行为啦。因为良好的情商,会给人的一生不断助力,而坏脾气和不成熟的心智永远像个大石头,在后面拖着人举步维艰,我就是个例子。
不管是因为父母过于宠溺,还是因为父母过度忽视而产生出的任性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人际沟通,情感表达方式,更严重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恋爱中不顾及伴侣感受的“作精”,没有安全感事事找存在感的“作精”,如果未来孩子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慢慢去改,必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他的伴侣就比较痛苦了哈哈,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一、别管太多
父母如果过于强势,让孩子觉得爱有压迫感,事事都被要求听从父母的,孩子也会叛逆出现任性的情况。不少父母会因琐碎小事与孩子产生对立,比如孩子为了衣服或者发型等问题任性。其实穿红色衣服,还是蓝色衣服,头发扎着还是散着,这些都属于个人爱好,既不关乎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也不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害,父母没理由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但是如果孩子固执于危险的,或者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家长必须坚决阻止,比如孩子爬到高处的危险行为,以及不愿排队而插队的不文明行为等家长可以严厉制止。让孩子有行为边界即可,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认识到任性行为要不得,比我们事事盯住他,更管用。
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重要的是启发孩子,不要以为任性就能得到想要的,要明白不任性,反而会有好的结果。当孩子任性时家长不要同意,给孩子示范平静诉说家长能够同意的话,孩子就能够慢慢学会正确表达自己要求的方式。
另外管教孩子的时候,与其批评他任性的做法,不如表扬他不任性的做法,如果孩子能够不任性,又能听取父母的意见,家长可以在称赞孩子,告诉孩子具备倾听,理解他人善于表达等等美好品质,同时又可以帮助孩子植入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词汇。
有的父母觉得育儿很简单,有的父母觉得很难。100个孩子有100种教养方法,总之给孩子足够的爱而不是溺爱,有严厉的引导而不是强势的要求,学会倾听不擅长表达的孩子的内心准没错儿。
生活需要智慧,父母更需要智慧。
(完)
关注孩子成长,我们一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