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广州 天气 多云☁️
不要因为眼前的诱惑,而失去自我。不要因为别人的羞辱,就抬不起头。做回自己,脱胎换骨,才能成为迎合更有价值的你。我是坚持早起写日记的那个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65186/38eb7758fac0a61e.png)
突然想到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可以用在贬义词,同时也能用在褒义,具体论场景而定。
昨天看了《奇葩说》第五季的决赛,在里面讨论了一个问题“人到底要不要合群”?这是来自“手机狂响”里面的一个小小片断,佟大为饰演贾迪,马丽饰演韩笑,霍思燕饰演李楠,一个面对社交恐惧的贾迪,见3个人以上的社交圈就会紧张,不会说话,到现在39岁的人了,还是不适应这种场合,最后抛出一句话“不合群有什么问题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65186/48f9d49b562711e5.png)
奇葩说正反两方的辩论:
正方的辩论,合群是为了”进步“通过外在的一面镜子,让自己脱胎换骨,或者找到自己不谋而合的群。
反方认为,人不一定要合群,做好自己就是,不要为了合群而失去自己独特的性格,不要为了合群而失去自我,保持独立也挺酷酷的。
这样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也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不合群的愿意,不是不愿意不合群,而是自己的胆怯,能力不足,甚至连说话都不会说。在那个时候连说一句普通话,都被人嘲笑,哈哈。不过还好,因为有了嘲笑声,才使我拼命的去努力,想在一群人当中有那么一点点面子, 不要被大家嘲笑就行,最后我抛弃在工厂的那个圈子,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另外一个更有成长性和挑战的圈子。
还记得在《传染》这本书里,有一个词叫做“神经镜像元”,意思是说,人最擅长的是通过模仿他人,从而产生行为。在百度百科里是这么解释这个词的,“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也是人类伟大的进步之一。
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句话也能很好的解释“神经镜像元”这个词,大脑在生长的时候,是通过外在的环境的刺激,从而反馈给到大脑,然后再产生一种行为,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动作。
要知道,我们人从上到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个人慢慢的步入老年,所有的功能都进入老化状态,但是大脑不同,就算进入到老年时,人的大脑还是会继续生长的,就算你到了老的时候,也能通过主动做一件事,最后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或受益。
昨天刚好阅读到一篇关于“曾国藩”的文章,在文中这么介绍曾国藩,“他是一位非常愚钝的人“,就连曾国藩自己也这么解释自己的。在某日,家里进来一个小偷,刚好碰见曾国藩在背书,于是小偷就悄悄躲进床底,但是曾国藩背书时,背的磕磕绊绊,躲在床底的小偷感到万分焦虑,实在忍无可忍,从床底下冲出来,”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留下这么一句气冲冲的话,最后把文章从头到尾背了出来,扬长而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65186/07d9a70fb9bd5431.jpeg)
但是这都不会阻碍他继续学习,养成高强度学习的习惯,在他的脑海里这一句话,每天会不停的提醒着自己”不日进、则日退“,每日读点书,就会使人进步,如果一日不读书,就会使人退步。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让让自己养成一个铁打不动的自律习惯,那就是学习。
为了早起读书,同时又不睡过头,大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哪有什么闹钟一说,但是曾国藩本人为了不让自己睡过头,就自己想办法,用铜盆、秤砣、和香制作闹钟。香尽绳断,秤砣重重的砸在铜盆上,惊醒自己。
就是因为这么顽强、超强的自律,最后使自己变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成为了一代伟人,精神已延续好几代,就连毛泽东、梁启超、蒋介石这些伟人都成是他的头号粉丝。
这么一个家境清寒,通过超强的自律,让自己变得不再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人,而是大家都崇拜的偶像。这就是通过自身成长,迎合了更多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65186/1dbc46bb6faaf77e.jpeg)
我对合群的看法,不合群而是不要去合那些没有价值的群。在我的生活圈子中,曾经有一个朋友,他身边的朋友挺多,你说他和不合群,他肯定合群,因为不管他在哪个圈子里面都能聊的来,但是在他身边的那群朋友,都是酒肉朋友。
所以回到最开始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身边可能就会躲着一群类似的人。合群,不是去迎合,通过合优秀的群体,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