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任务是怼人,怼两拨人。
起因只有一个。
如果你用网易云听古典,并且恰好有看评论的习惯,那么你一定见过这个遍地开花的段子:
“初听古典的小伙伴,老司机给你们带带路: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最后还必须得指出一个最管用的: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
如此之泛滥,以至于只要是热门曲目的热门版本,底下必然会出现这个复制粘贴了无数遍的段子。
说实话,我 不爽它 很久 了。
初次看到的时候觉得蛮新奇,觉得还有一定道理——一段话勾勒出了几位巨星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想必段子的创始人是位古典乐的资深爱好者。虽有过于简略之嫌,但也无可厚非,也算是为入门者提供了一种模糊的引导。
然而,物极必反。再有趣的事物,一旦泛滥成淘宝爆款,就无聊到极点。
首先,怼标签党。
妄图用一个词给一个人贴上标签,是一种很粗鲁的行为。
就好比,“你怎么这个都不懂?你个直男癌。”以及“你怎么这个都懂?你个gay。”
何况被贴标签的客体,是伟大的艺术家们呢?
虽说这个段子的诞生或许给入门者提供了接触古典乐的契机,但当其泛滥到一定程度时,便成了壁垒。当作曲家庞杂繁多的作品形式,与富有生命力的多变风格被简化到只剩一个词时,艺术不再是用来诠释生命的形式,而是用来划分阵营的工具。
标签的意义就在于屏蔽而不是展开思考,是崇尚狭隘而不是宽容。
在标签盛行的地方,多元性便会枯萎。将作曲家风格极端化的背后,是认知上的浅薄与感官上的懒惰,是对一劳永逸式判断的渴望。
艺术,是用来感受,而非定义的。无论是自以为是给艺术欣赏下定标准答案,或是用所谓“尺度”去衡量作品,都是对艺术的亵渎。
除了标签党,还要怼的是跟风狗。
想必很多不亦乐乎在评论区复制粘贴并自诩“老司机”的,并非完全赞同这个段子的所有内容——怎么可能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首作品带来的感受必然是因人而异。艺术欣赏本无政治正确,个人印象被奉为皋臬,甚至对融入这种顶礼膜拜的群体沾沾自喜,岂不滑稽?
然而怎么解释这种套用他人观点以“普度众生”的行为呢?是附庸风雅。附庸风雅的初衷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优越感。
之前看到肖邦第四叙事曲评论区有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论:
“古典音乐成为小众已经不可避免了,但我相信爱古典钢琴人依然会爱它,爱肖邦的人依然爱肖邦。小众的好处就是我可以静下心来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 ——来自一个在古典钢琴路上一意孤行的苦行者。”
一意孤行,苦行者,哎呦。听个钢琴曲真是太委屈您了,抱歉啊。
古典乐小众,没错。可小众从来不是产生优越感的理由。
很喜欢巴赫的一首管弦协奏曲,于是有段时间找来了各种版本来对比着听。边听边翻评论,发现有一条是这样的:
“每次听巴赫都会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社会的人。”
内容本身并没什么,似乎是一条被古典乐净化了灵魂的感慨。
然而,当每个版本下面都有同一个人的同一条这样的评论,就变味了。
试问,您真的脱离低级趣味了吗?
其实也没有真的想怼人,也不是真的义愤填膺。
在嘈杂混乱的世界里,古典音乐为我们执拗守护着声音的秩序。然而,总有人将浮躁和粗鲁带入到艺术中,破坏了这方净土。写这篇其实更多的情绪,是惋惜。
希望不要再有什么“抗抗抗”了,有抑郁症的去医院治病,失眠的吃药,瞌睡的睡觉,饥饿的去吃东西,躁动萎靡寂寞吃醋的该干啥干啥去,忙起来就不矫情了。古典乐什么都不抗,要抗也是抗这些借古典乐打标签站列阵营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