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日记》是阿城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本。篇幅不大,却能让人一读再读。好像多读就能多几篇出来似的。本文的标题就是出自这本书,阿城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生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日记体的文章,与个人有关,零打碎敲,积累而成。《威尼斯日记》的好看之处,不在于记了什么,写了什么。而是偶尔一现的灵光一闪。一句好句子,让前后的句子都沾了灵气。比如以下这些:
十八日 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
这个店很小,楼梯上都摆的是书。有一个的老人在角落里看书,。游客们轰轰烈烈地从店前走过。
那个倾斜的钟楼,钟敲得很猖狂,音质特别,是预感自己要倒了吗?我特地穿过小巷寻到它脚下,仰望许久。它就在那里斜着,坚持不说话,只敲钟。
饭馆的壁橱摆着许多古旧的瓶子,其中有一只小绿瓶非常可爱,烧制时候在瓶子当中夹过一下,看到它就好像听到“哟”的一声。
这样好看的句子在《威尼斯日记》中随处可见,但也就是作为一两句出现,绝不长篇宏论。好看的文字,知道如何让好看及时地停下来。由此也可看到阿城作为“文字手艺人”,不论走到哪里,手艺都是傍身的。
《威尼斯日记》写的松散,有一搭没一搭的闲笔,令文章一下子就荡开了。很难用什么具体的规制去描述这本书,说它是什么或是像什么?只能说威尼斯这座城市对人的眼睛和耳朵有着巨大的考验。它不仅需要人去看,还需要人去听。如果说有人按图索骥,带着《威尼斯日记》去探访威尼斯的话,多半可能会失望。因为阿城看到的威尼斯与你所见的威尼斯未必是同一座城市。这其中的差别就是个人感受。
日子是实实在在,感受也是实实在在的,可每一个人的日子和感受绝不会雷同。就像《威尼斯日记》中提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阿城是这样复述这个桥段的:“有一处写到马可向忽必烈讲了许多城市之后,忽必烈说你讲了你从威尼斯一路来的各种城市,为什么不讲威尼斯?马可回答,我一说出口,威尼斯就不在我心中了,还是不讲的好。但是,我所讲的这么多城市,其实都是威尼斯。所以,我已经记不清威尼斯了。”
的确,《威尼斯日记》是在威尼斯写就的,有很多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细微之处。但似乎又不全是威尼斯。漫无目的的游荡。或者是同一条街道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才过了瘾。阿城在这本日记中还反复提到了一本旅行读物《教坊记》,倒是让人和意大利歌剧联系起来。从我的阅读体验说,《威尼斯日记》中对声音的捕捉特别独到,鲜有游记对声音情有独钟的。鸟鸣声,钟声,女人高跟鞋踩在石板路上的咔嗒声,风吹过的声音。《威尼斯日记》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窥探欲望,也同时带着声响自远而近纷至沓来。
如果将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和舒国治《京都的门外汉》两边书对比来看的,有一点是共通的。好的旅行,“闲”是最好的方式。不急不躁,徐徐而行。在睁大眼睛的同时,耳朵也必不可少。好的游览是信步而行,好的文字是随性而发,并非一定要说出个道理的。就像世间事,有些高深玄奥,有些就是没什么道理。我们困在道理中,却忽略了道理是从哪里长出来?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