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传习录》之浅见十六

作者: 悠悠我心_2804 | 来源:发表于2017-08-05 21:03 被阅读0次

妄心,照心

  妄心则动,照心非动。

   

    陆元静问:“下手功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他的困惑,我想,很多人都有,我也有。经常在专心学习时,有许多杂念,纷至沓来,像潮水一样。思虑一波一波涌来,经常将心引往别处去。

先生的回答是,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平静。无论妄心、照心,本体都是良知,都是处于既运动又静止的状态中。两者是一体的。

良知亦有起处?

  对此,先生的回答是否定的。良知是心的本体。心的本体。即使妄念产生,良知也未尝不存在。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良知时刻存在、明亮,只是人们或者没有存养它,或者没有体察它而已。所以会有妄念:或者有开始处,或者不明时。因此,时时要存养它、体察它

精一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先生分别从儒家和道家的“精一”“精神”来论“精”,一个是儒家的“理”,一个是道家的“气”,只是儒家和道家各执一偏而已,其实是一回事。精一,是儒、释、道三家最终的修为。

精、气、神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七返、九还之 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妙用谓神,流行谓气,凝聚谓精。儒道相通,良知就是道教中的精气神,只是从不同方面而言罢了。

相关文章

  • 初读《传习录》之浅见十六

    妄心,照心 妄心则动,照心非动。 陆元静问:“下手功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二十六

    立志 “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志未立。”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对曰:“愿...

  • 读《传习录》第二十五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黄修易录。 黄修易,即黄勉叔,字勉叔。 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

  • 用心是最好的方法,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走近先贤王阳明之二十一

    《传习录》陆澄录的第四十六篇原文如下: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贝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

  • 《传习录》初鉴 十六

    引: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如今一說話之間,雖只講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十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孟子辟杨、墨至于“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二十

    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这句话,先生说得何其谦...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四

    学而有思啦!一直以来,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总是亦步亦趋,看着别人的注解释义走。并未入脑入心,只是学,而未思。...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十三

    知之次也 多闻多见,是孔子针对子张说的。子张好高骛远,认为多闻多见才是学问。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言正所以明德性...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十八

    不逆不亿而先觉 不逆不亿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于不信;又有不逆不亿者,然不知致良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传习录》之浅见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pw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