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五千余字,就把“道”说了一遍,这世间只有老子可以做到。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释义:“道”可以说,但并不仅仅是我说的这样;这东西可以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其他名字。
理解:人的一大特点是会思考,会将眼前所见纳入大脑,加工成文字或者语言。当我们见到一只浑身毛茸茸、四足、有尾巴、睡觉打呼噜、喜欢抓老鼠、爱吃鱼干的动物时,我们说,这是一只猫。但这真的只是一只猫吗?指不定在其他物种看来,是噬元兽。同样的,名字只是对特征的概括描述。根据特征为其添加标签是我们所擅长的事,名字就是一种标签。但事物的本质往往不能只通过一个标签来显现。就像人,人的特点何其多,各色各样的人,张三显然无法完全表现人的特点。
感悟:老子撰写《道德经》,和世人讲述他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显然,他明白他的理解可能不是最贴切的,于是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希望世人能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而非局限于他说的话。
就以我目前读文献来做例子吧。每篇文献都是行业内大佬的智慧结晶。我们读文献,读的是他对研究对象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通过实验、理论推导等各种方式获得。假如所有的知识可以组成一个圆,那么某个领域可能仅仅是一个扇形,而这一篇文献可能只是扇形中一个点。因此,要了解行业发生了什么,只读一两篇文献显然是不够的。
同样的道理,每本书/文献都有其独立的世界观,独立的道义。倘若书只读一遍,那我们只能大致了解里面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至于书的暗线——真实的思想却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如果把一本书比做一个单独的“道”,那么这个“道”也一定是抽象的,就需要从各个角度去学习揣摩。而学习书中“道”的方法我觉得有两种。一是多读,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便是领悟书中道义的方法;二是多写,在读书的过程中,记录所思所想所悟,将自己对于所见之道的理解用文字加以阐述,那么对于这个道的理解便又加深几分。
总结:世界的本质就在那边,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少数记载来理解它,否则就会一叶障目,而是应该广读天下书,汇集天下理,从四面八方各个角度来解释、说明、描述这个理,从而无限逼近“道”。博览群书以明理。
书本是前人对于他所见道的理解。领悟世间普遍的道,就一定要借鉴他人的力量,光靠自己很可能是做重复劳动,显然是不行的。如果前人讲授十分的道,而我们却只解三分,那我们纵然广读天下书籍,详述天下有识之人的见地,所明白的道理终究是不完整的。书读百遍以明理。
雾非雾,花非花。雾为水,亦为露;花为叶,亦为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