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沭老家有一个风俗,女儿出嫁这天,娘家要有一大帮人跟着新娘到婆家参加婚礼,美其名曰,送新娘。
送新娘的人都是新娘家的亲朋好友,新娘长辈中叔、伯、婶子、大娘或者舅舅舅妈去少数几个人当“主客”,要限人数。其它人都是新娘的平辈或者晚辈,主要以未婚男女为主做“小客”,不限人数,越多越好,人去多了说明新娘娘家人丁兴旺。这两种客人的人数必须是双数,不能是单数。
我上中学时的一个寒假,同村仲明大爷的大女儿佳凤姐结婚。我和比我大五岁的四姑一起被邀请去送新娘。
仲明大爷这边本家多,是个大家族。他和大娘在村里的人缘极好,村里很多人家给佳凤姐送了结婚礼物,而且礼物都很厚实。本家和送厚礼的人家按规矩每家都要去一个人送新娘。所以佳凤姐结婚那天送新娘的人特别多,男男女女超过七八十人。
八十年代中期,汽车少见,农村接新娘时兴用拖拉机。新娘的婆家来了两辆大拖拉机,依当时的行情还算排场。可是送新娘的人太多,仲明大爷给女儿的陪嫁又特别多。两辆拖拉机根本盛不下这么多的人和嫁妆。
这都不是事,仲明大爷自家就有两辆拖拉机。新娘有三个弟弟,于是安排两个小弟弟开自家的拖拉机送自己的姐姐出嫁。
四辆拖拉机浩浩荡荡,拉着新娘和她的嫁妆还有嫁妆中间的那些送新娘的人,发出嘣哒,嘣哒的轰鸣声开启了佳凤姐的新婚旅程。
腊月天,拖拉机的后车斗里,无遮无盖,却没有一个人喊冷。都是熟人,又是年轻人,还是喜事,大家有机会在一起热闹,甭提有多兴奋啦。一起嘻嘻哈哈叽叽喳喳说话聊天,甚至还有一两个人高声唱歌,一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可是到了新娘婆家,一见来了这么多送新娘的人,人家可就不高兴了。因为来的这些人可都要办酒席招待。那个时候虽然不愁吃喝,可是经济还是不宽裕,要招待近百口人,压力还是很大的。
新娘的婆婆边走边嘀咕,怎么不把一个村子里的人都给拉过来。
其实为了把喜事办的圆满,准备酒席之前,有多少人送新娘,两边亲家是需要通过气的,婆家早就知道具体的人数。可是等真要面对这乌泱乌泱的一大群人,当事人心理还是难以承受,说点闲话自是难免。
新娘的大弟弟赶紧拿出新娘父母准备好的陪嫁钱送给亲家母。
我们这边人群中也有好事的人故意大声说:新娘陪嫁可真多,关键是嫁妆里也不是空的,里面装的满满的粮食和点心。
新娘婆婆脸上立时舒展了不少。
婚宴开始,婆家的菜按婚宴的标准,菜品相好,特厚实。
我和四姑一会就吃饱了,四姑爱静,要领着我出去转转透透气。我一向对四姑言听计从,就离开宴席随她出去。
我们刚出门就遇到和四姑的同学小波叔叔,他也是我们村的,与新娘的大弟弟是好朋友,所以他也来送新娘。
小波叔叔陪着我们有一搭没一搭聊天。
我们离开他回到我们吃饭的房间时四姑对我说,记得小波上学的时候当班长,伶牙俐齿的,挺会说话,今天怎么笨嘴拙舌的?
我那时毕竟还小,对很多事看不明白也理解不透,不能给出四姑合理的答案。
后来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同村的同学告诉我四姑和小波搞对象,我恍然大悟。
再后来小波真成了我的四姑夫,他和四姑结婚的时候讲恋爱经过。我就成了他的梗,据他说,那天他兜里装着事先写好的情书,因为我一刻也不离开四姑,所以他那天一直没机会把情书给送出去。
气得他当时真想揍我一顿!
至于他以后怎么把情书递到我四姑手里的,等我有时间再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