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作者: 文十言 | 来源:发表于2014-11-28 23:32 被阅读88次

完成青海湖骑行后,我把旅途的终点定在了敦煌。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我从出发就确定了这次旅行是一路向西的,而敦煌是我的钱包可以支持到的最西端。第二,秋同学来过这里,告诉我这是她读过《文化苦旅》后认为一定要去的地方。书的前四篇就是讲的敦煌,分别讲了标志性的莫高窟、阳关和鸣沙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余秋雨的这本书我是在路上读完的。从初中到大学,我有无数次读这本书的机会,但都因为枯燥而放弃了。直到走到路上重新读起,才发现比起去哪儿、蚂蜂窝上教你怎么看风景的攻略,这本书才是我想要的行动指南。

莫高窟是承载敦煌历史的最好代表,开窟建窟持续数个世纪,完整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和衰落,作为宣扬佛教、交流佛法的重要场所,也作为平民百姓、商贾大户和来往商旅的精神寄托,这里是每个来敦煌的人都必去的地方。

虽然不是旺季,但入口还是拍了长长的队,由导游带领分批入场。我不懂佛教,确实也看不懂那些,但我能感知到历史的厚重,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时代的精神附赠,我不是艺术界的人,对此只能心存敬畏。

记得在从敦煌回去的火车上,与旁边坐着在敦煌做小生意的本地人聊天。听说我去莫高窟说她过去也去过,觉得完全没意思,真搞不懂来敦煌的人为嘛花那么多钱去看那些东西。语中暗含嘲讽的意味,我没有搭话。我莫名的想起了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一个云游四海的文人给一个闭门造车的文人的建议,而不是读书无用论者的引证。

王道士

余先生有一篇《道士塔》单独讲了出卖莫高窟文物的王圆箓。文中于先生对这个王道士是存了千般愤慨,也无奈于中国当时漠视文物的社会环境。

参观藏经洞,以及了解莫高窟盗失文物的惨痛历史是所有游客的必选项目。我等平民还好,只是在心里觉得惋惜,而来往这里的文人墨客无不痛心疾首。陈寅恪的那句“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重重的横在王道士的道观里,好像要一句永恒的斥责。

我始终觉得这些家国的概念有些狭隘。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放在任何地方都能保存,为什么一定要花钱买回来呢。难道说这些文物放在自己家里能保存的更好吗?未必,若不是斯坦因知道哪些经卷的价值,他何苦千里迢迢去到敦煌呢?彼时中国的当权者并不是不知道藏经洞的存在,可谁又去重视它、保护它了呢?如果这些文物能说话,它们想不想回家呢。将文物流失的责任推给一个没有读过书,只有虔诚信仰的道士,也许是过于严重了。

参观完莫高窟之后,我专门寻找了这座道士塔,我想它一定遭受了太多苛责,但我也相信大多数人也在心里默默原谅了他。

相关文章

  • 【56】西北游记五

    Day5:莫高窟——嘉峪关。 说实话,我们是冲着莫高窟来敦煌的,所以安排了一个上午去莫高窟。莫高窟从保护文物的目的...

  • 走近敦煌(三)

    莫高窟名称的由来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后来为什么又叫莫高窟呢? 其实,莫高窟一名,早在隋唐时期的洞窟里就已经出...

  •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六(完)

    阅读内容:有效教研案例 课例:《莫高窟》 思考:这篇文章“是教‘莫高窟’还是教‘《莫高窟》’? 干国祥老师这...

  • 想看敦煌洞窟,可以到故宫博物院,且看第285窟

    知道敦煌莫高窟是在中学历史课本,欣赏莫高窟是在读中国美术史,敬仰莫高窟是在看樊锦诗的传奇故事,错过莫高窟是在中央美...

  • 莫高窟

    课本上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莫高窟即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网上说“两小时排队,五分钟观赏”绝不是戏言。漫漫排队路,...

  • 莫高窟

    今天终于能开来到向往已久的莫高窟,虽然只能参观四个洞窟,又不可驻足细细观赏,但还是很受震撼,莫高窟不是一次性...

  • 莫高窟

    读一篇美文,让思绪如水潺潺;吟一首古诗,随春风夜渡阳关! 八月的敦煌是被绿色浸染过的!清晨五点钟,花土沟到敦煌的客...

  • 莫高窟

    清晨六点准备歩行去莫高窟,外面的天空竟是出乎意料的暗。而且有些凉,商量了一下,继续回房间睡回笼觉。 七...

  • 莫高窟

    莫高窟 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僔的和尚巡游来到鸣沙山的断崖旁,突然,对面三危山上“金...

  • 莫高窟

    月牙泉,你陪着我。沙漠里,你陪着我。山谷里,你陪着我。你好像都没说过什么话,我走了,你发了一条短信:“你的笑很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高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cg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