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简友们,离开简书已有二十多天,今天抽空写点碎碎念,记录回乡小悟,与各位朋友们分享下。
——作者题记
回乡已有数日,心中已忘记了城市的喧闹,每天过着悠闲的生活,我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也在寻找着儿时的足迹,享受着与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在家乡,我看见了很多年没有见面的乡亲,也与父母聊起了记忆深处熟悉的乡邻。
我的母亲仍如从前一样,呼换着我的乳名,七十多岁的老人仍然把家里的几分菜地,打理得一片绿色,一园子的绿色蔬菜,每天都成了家里八仙桌上的菜肴。
我奉劝母亲别去地里种菜了,怕她伤到身体。她说,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习惯了,离开士地,觉得浑身不自在。
近八十岁的老父亲,因为有冠心病,也懂得了养生,终于放手,离开了土地。
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我还在睡梦中,他已经起床,将门前的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打开屋后院子里的鸡舍,那些小土鸡们就飞奔出舍,去院子的草丛中寻食去了。
做完这些家务活,老父亲骑着电瓶车去一公里外的集镇上,购买些荤菜,买些早点,吃好早饭,他就坐在自己房间的沙发上,看电视,父亲还是和年轻时一样,喜欢观看黄梅戏,有时哼上几句。一上午的时间基本上在电视机前度过。
吃好中饭,父亲一个人慢慢悠悠地去村部的棋牌室,与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打小牌,纯属娱乐,偶尔也来个输赢几十块钱的小刺激。
我妈说我父亲,家里油瓶倒了也不会扶,会享受生活。
偶尔俩老人也为点小事争几句,都是因为我母亲舍不得丢下那几分地,和养了鸡鸭。老父亲心疼我母亲劳累,而我母亲则固执的认为,自己饲养的鸡鸭比街上买的,吃起来味道好,都是准备养大了,春节时宰杀给在外面回来的儿女、子孙们吃。
我每天带着孙儿,用婴儿车推着他在村中转悠,留在村庄上的村民很少,年轻人都已生活在外,几乎家家都关闭着大门,有些五六十岁的村民,都在小镇周围工作,妇女在服装厂上班,男人们有的开运输车、有的在小镇上做个体生意。
昔日鸡飞狗叫、热闹的乡村,显得甚是宁静,那些村中的小道上落满了树叶,村后几家门前有点杂乱,大门紧锁,问我母亲,原来那几家人都随子女进城去了,大部分都是帮子女带孩子去了。
只有我家门前宽敞明亮,坐落在村口,可以看见门前官雨公路上车子来往穿行。站在我家三楼能看见小镇的全景,总是感觉小镇的规划不整齐,镇中道路也不宽广。
这些年家乡发生了太多变化,人们的生活基本上达上了小康水平,村民家的小楼也建得漂亮,但比起苏杭、上海的乡下,还相差很长一段距离。
在我记忆中的乡亲都已经变老了,村口偶尔路过的孩童,我已认不出是谁家的孩子。
傍晚时分,天边的彩霞还挂在天空,坐在夕阳西下的小院子中,我和父母聊起了过去的话题,父母告诉我村庄周围的村镇发生的故事,心中不免有些感叹,人生易老天不老,曾经那些熟悉的老人都已成了古人。
我的那些发小,也都当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工作在县城的同学们也曾邀请我去玩,因为天气炎热,带着十个多月的小外孙,确实不便,我谢绝了几位同学的诚意。
闲聊中,我问起父亲曾经那些朋友,父亲说,基本上都不来往了,有的作古了,有的随子女进城了,有的不想出门。
犹记得当年,父亲在小镇上做生意时,常有父亲的朋友来家里吃饭,热情好客的父亲,常劝那些朋友喝酒,看到他们酒足饭饱才开心。
记忆中,邻村有位叫实旺的大哥,七八十年代日子过得很清贫,八十年代末,常帮我家种田,是位勤劳、憨厚的大哥。
当我问起他情况时,父亲说他不种田地了,儿子在合肥开了公司,把父母都接到城里住了。心里为实旺大哥的开心,好人终有好报,当年那些看不起大哥的村民,有的已得病去世了。
山村的夜晚还是那么宁静,静得可以听见划过窗前的风声,如果不是村口那几盏路灯,站在门外仍然是伸手不见五指,山村的夜晚,我一个人是不敢出门的,因为我耳边又响起了儿时爷爷给我讲的奇异故事。
我的爷爷奶奶常眠在村后的青山脚下,山下的树林密密麻麻,我已找不到山下的小路,只有对着绵绵青山,心中念道“爷爷奶奶,您们疼爱的孙女儿回来了,您们知道吗。”
我家老房子的堂心上挂着爷爷奶奶的照片,站在堂心正中,我出神地凝望着二老,他们正笑盈盈地看着我,耳边仿佛听到了二位老人的声音。
岁月飞转,青山不老,细细品味,人活一世其实就是个过程,上天赐于我的人生,有风有雨有阳光,有万物、有亲情,我最终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此刻,我的内心如雨水洗涤过的一样清晰、宁静,红尘往事都付于笑谈之中,名与利都成了过眼烟云,感觉身心无比地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