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简书电影
飞向太空 | 在戴锦华的电影课中遇到伦勃朗

飞向太空 | 在戴锦华的电影课中遇到伦勃朗

作者: 6ac22162aaac | 来源:发表于2018-05-04 13:55 被阅读39次
    《索拉利斯星》小说作者莱姆

    绕索拉利斯星运行的空间站内怪事连连,心理学家凯尔文受命前往空间站内探究原因,与父母告别以后,他搭乘飞船飞向太空。索拉利斯星空间站内原有三名宇航员,一名已经自杀,在凯尔文面前,另外两名宇航员对同伴自杀一事语焉不详,凯尔文察觉到空间站内除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三名科研人员以外,还有其他的活体生物在活动,但另外两名宇航员对此讳莫如深。警觉的凯尔文单独待在自己的休息舱时,会用箱子堵住舱门,但是有一天,当他从睡眠中醒来的时候,他看到亡妻的物理身体出现在了休息舱内。也就是说,凯尔文所在的密室内凭空生出一个人。凯尔文找到了索拉利斯星空间站怪事的根源:索拉利斯星表面呈现胶状的海洋能够扫描搭乘飞船靠近索拉利斯星的人类的大脑,复制出人记忆中倾注了最多执念的往生者。最早发现这个秘密的是索拉利斯空间站上首批宇航员,大脑被索拉利斯星扫描后,他们在空间站见到了自己地球岁月中最挂心的逝者的镜像副本,宇航员将这些以他们自己的记忆为蓝本创造出来的复制人称为来自索拉利斯星的客人。凯尔文的亡妻就是他的客人,他携客人与其他两位宇航员在空间站装潢和藏书都非常古典的图书室内探讨了人类知识的边界、局限。而后,在凯尔文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客人成功求得其他宇航员的帮助,实现了自毁。影片结尾是凯尔文回到父母居所,父亲从窗户中看到儿子的身影后开门迎接,儿子跪地与父亲相拥,镜头不断向高空升起,在更高的视角下,观众看到凯尔文父母的房子建造在一座浮于海面的岛屿之上。

    以上就是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上世纪70年代拍摄制作的电影《飞向太空》(直译《索拉利斯星(Solaris)》)所讲述的故事,电影改编自波兰科学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Stanislaw Lem)的小说《索拉利斯星》。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节奏非常慢,在影片开篇,凯尔文飞向太空之前,有一个场景是一对父子乘车见证车窗外风景不断变换,整个镜头至少有两分钟,车子穿行于隧道、高架,高架桥是砖石结构,工整而老派,看到这里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像工整的古典音乐,让习惯了电子乐般快剪辑、快节奏的好莱坞作品的我非常不适应。但因为这部电影是戴锦华老师在豆瓣时间专栏《大师电影课》中推荐的,我硬着头皮看了下去。果然之后的剧情有惊喜,后半部分「索拉利斯星客人」的设定很巧妙,巧妙到我把小说找来看。

    小说与电影情节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中译版小说中没有出现凯尔文的父母,开篇是凯尔文坐上飞船飞向太空的场景,空间站内也没有电影中图书室交谈的情节。小说的结尾是凯尔文离开空间站降落在索拉利斯星的岛屿上,无望地等待亡妻再临,而电影中降落索拉利斯的凯尔文重逢了父亲。

    空间站图书室内悬挂的《雪中猎人》

    在电影中,空间站的图书室内悬挂着16世纪的比利时画家勃鲁盖尔(Pieter the Elder Bruegel)的画作《雪中猎人(The Hunters in the Snow )》,这幅画又名《归来的猎人》。画中白雪覆盖大地,有人在屋外生火取暖,打猎归来的猎人扛着瘦削的猎物踏雪前行,精疲力竭的猎狗耷拉着脑袋,远处是在结冰的湖面上打冰球的人影。勃鲁盖尔被称为农民勃鲁盖尔,因为他画作主题常常是农人的劳作与生活场景。勃鲁盖尔另外一个主要的创作方向是宗教、神话主题画作,他画过因为工人突然不能用相同的语言交流导致工程烂尾的通天塔,也画过希腊神话中挥动白蜡翅膀逃离迷宫,却因为靠近太阳、高温融化翅膀进而从空中跌落的伊卡洛斯。

    伦勃朗画作《浪子回头》

    《雪中猎人》这幅画主要是体现猎人们疲惫的生活。在电影中,凯尔文的客人也就是他亡妻的复制人,思考自己的身世,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当她在图书室内看到这幅画,目光长久停留,导演大概想表现复制人的长久追问就像一场收获微薄又让人疲惫不堪的狩猎。而对于电影结尾,凯尔文跪抱父亲的场景,《卫报》作者Jonathan Jones认为这一场景完全就是对伦勃朗画作《浪子回头(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的光影再现。

    《浪子回头》是伦勃朗晚年的画作,创作蓝本是圣经中的一则故事。衣衫褴褛的败家子跪在父亲面前,父亲不计前嫌接纳儿子,与他拥抱。老人身旁还站着浪子的兄长,兄长双手交叉放在腹部,疑虑重重。荷兰作家Henri Nouwen对这幅画的解读是「回头的浪子是仁慈父亲的儿子,是父亲的继承人,注定要重回父亲的怀抱,并像仁慈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仁以待人,浪子重回父亲的怀抱是为了成为父亲。」

    电影《飞向太空》中儿子跪地拥抱父亲的最后一幕,不知道导演用意何在,但我觉得将Henri Nouwen对于伦勃朗《浪子回头》的解读代入很契合。在代入《浪子回头》的基础上,我觉得电影的宗教感还是比较强,而小说没有电影那么重的神秘主义色彩,爱好科幻的科学家用一个虚构的幻想故事来探讨宇宙广袤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

    小说原作者莱姆并不喜欢导演的改编,他说导演在电影中加入了原作没有的父母亲人角色,可能是想强调人与地球母体的关系,而且电影侧重表现凯尔文对夫妻不和导致妻子自杀的内疚,是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罪与罚》的故事,但自己的小说是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讨论。在小说中,莱姆用了音乐来做类比,对于索拉利斯星的研究,人类只能管窥蠡测,就像只能听到一个合奏的交响乐团当中一件乐器一根弦的振动,无法感知整首乐曲的律动,更要命的是这首乐曲已经自行掌握对位法这种作曲方法,能够自动衍进扩张,每当人们想前往更远的距离、站上更高的维度来俯听曲调,扩张的曲调又牢牢把人锁在曲子的内部。因为身在山中,所以不识山的真面目,因为山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人离开山区的速度,所以人的视野、思维一直有局限。

    《飞向太空》的小说讲的是人对自己想深入了解却不断扩张进而无法全景感知的山、人这种生物在山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的思考,电影侧重表现想要更全面认识扩张的山的人们之间的羁绊。正因为导演的这种侧重,所以有人将电影的最后一幕与伦勃朗的画作挂钩,这很正常,因为一千名读者对哈姆雷特有一千种解读,有认知思辨能力的人类如莎翁所言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在宇宙的尺度内,人类可能不是唯一的精华、唯一的灵长,这是莱姆和被莱姆批评的塔可夫斯基尝试推广的认知。

    参考资料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05/feb/12/featuresreviews.guardianreview11

    《卫报》作者Jonathan Jones认为《飞向太空》电影最后一幕是对伦勃朗画作《浪子回头》的再现

    2.  https://www.americamagazine.org/issue/return-prodigal-son-story-homecoming

    荷兰作家Henri Nouwen对于伦勃朗《浪子回头》的解读

    3.  http://mustseecinema.com/stanislaw-lems-critique-on-solaris-tarkovsky-and-soderbergh/

    小说作者莱姆本人对于导演在情节改编上的批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飞向太空 | 在戴锦华的电影课中遇到伦勃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ed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