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属名词,离普通人并不远,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历史、现在,还是未来。
只有了解金融的本质,学会用金融思维看世界,才能更好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什么是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是价值的跨时空交换。
比如张三借给李四1000块钱,约定李四一年后归还1100元。张三就是用自己的1000块钱去更换了未来100块的收益,而李四是用利息弥补了暂时的资金缺口。
不仅仅是借贷关系,生活中的其他关系本质上都是一种未来价值交换的关系。
比如老一辈经常挂在嘴边的“养儿防老”。其实就是希望将儿子抚养大之后,自己将来老了有依靠。特别是旧社会金融体系和养老社会保障还很落后,没有过多的投资和增加收入的渠道,只能依靠投资下一代来抵御未来的风险。
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孝道就是为了实现“养儿防老”的规则体系,用来降低人与人跨期交易的风险。
由此还衍生出卖妻卖女。在清朝的档案里就有记载,当一个家庭需要度过财务危机的时候,往往会出卖自己的妻子或者女儿来换取食物来保障家庭其他成员的安全。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被当成了财富的载体,那时候的女性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人生。
那为什么是卖女儿而不是卖儿子?因为男性从小就被教育:“生是哪家人死就是那家人,有延续香火的重任”,这种根深蒂固的家族意识很难让一个男性在新的家庭里有归属感,所以一般人也不会买男性,风险太高。
而女性就不同了,从小被教育“你是要嫁人了,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些思想已经固化,所以也让女性自然而然地更容易融入一个新的家庭环境。
在没有金融市场的社会,只能抑制个人自由来降低跨期交换的风险,生存比自由更重要。
我们常说的“礼尚往来”也是一种价值交换。今天你结婚,你的朋友包了500的红包,明年他结婚,你也要包给他500甚至更多一些的红包。为什么?因为要交换友情。如果你不闻不问、一毛不拔,你们的关系还能继续吗?
所以金融的本质对我们普通人的启示是: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有价值,别人才会和你交换价值。无论想获得什么,你必须先提供给对方需要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