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耗血而不补血却凉血,动血而不止血却散血,其中智慧,值得深思。
贫血与血虚
作者/程亦成
贫血与血虚,从字义解,意似相同,故有医者见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常值,即谓血虚,辄投补血之品,以为对症下药,理所使然。
但二者实有別,血虚为中医之证,面色萎黄、头昏眼花、唇舌皆淡、肢麻脉细等,是其征也。
贫血乃人体内循环血液之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之谓。
诚然,有贫血者可见血虚证候,但亦不尽然。故二者不宜混淆,以免舍本求末。
忆丙辰年春,患者占左,年在弱冠,因外伤致内脏破裂,经西医抢救,先后手术三次,末次手术后十日,病者陡然大量便血而晕厥,血检红细胞205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2克,显示贫血。
邀余会诊者问:服何药补血为佳?
余曰:“噫!难言。出血之因未明,滥施补益,殊难合拍”。
既而往视,见病者而虽黄而有华色,目珠微黄,唇赤,舌淡红,口干不欲饮,稍有小热,脉象弦数。
乃曰:“此非血虚之证,不宜进补。缘咎外伤及屡次手术导致瘀阻发黄、化热伤络,须以凉血化瘀、清热宁络施治,遂投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旬日而愈。然病者唇赤、脉弦,始终未见其变,误为血虚之象,倘若孟浪,妄投补血之品,不几抱薪救火乎?”
故中医治病,首当辨证,次之论治,不能单以化验单为治疗依据。
本文摘自《长江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贫血与血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您有时会因头昏心慌,夜里失眠找中医看病,医生认为是血虚引起。但化验血色素、红细胞计数都正常,并不贫血,您一定会感到奇怪,难道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贫血不是一回事吗?
是的,贫血不完全等于血虚。西医的贫血是指血液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少于正常值。
拿成人来说,如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男性低于12克,女性低于10.5克;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00万/立方毫米,女性低于350万/立方毫米,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陆氏药膳铺子秋饮菊花茶:明目养神、清热解火,消炎杀菌、防辐射、抗衰老、提升免疫力、消除浮肿利水小程序

中医的血虚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把收集到的症状加以辨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如见到面色萎黄或苍白,嘴唇淡无血色,头昏眼花,心慌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后或闭经,舌淡,脉细无力的病人,中医辨证便是血虚。这些症状并非只有贫血才会出现,其他疾病也可出现,所以验血不一定是贫血。
反过来,贫血病人在中医辨证也不一定就是血虚,不少病人属于气血两虚、心脾两虚、脾气虚弱、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个别贫血病人还属于血热或血瘀。但也有一部分贫血病人(如某些失血性贫血)辨证就是属于血虚。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贫血与血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