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新注册简书,一直在探简友的偏好。之前有简友建议多发故事少发诗歌。怎么说呢,还是想说些话,表达些观点,干些喜欢的事。会有些新写的东西,无论好坏,终归是重新开始的尝试;当然平常忙于工作,码字量没那么大,也会翻些几年前写的来充个数,但总归,会坚持原创。
今天这篇小文章,是翻云文件夹时的意外收获,写于15年前了(05年作)。如果精力允许,这周想以现在的年纪再写一篇类似的,看看自己棱角被磨平了多少,今天的观点和立场又是如何。
图/Pixabay我固有的智慧已是丧失殆尽。以及记忆,以及创新,亦都离我而远去;这些年我竟尽学了些于我于他人于整个世界都无价值的“所谓的价值观”,看活在的这个时代的教育,究竟能把我教育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儿!?
我们中国人,是的,我讲我们,我们中国人总是善于拿千分之一的成功去掩盖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失败,去搪塞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失败;纵然是千分之一的成功与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失败,也可以被认为是“功大于过”。于是纵使有数不清的学生、家长,甚至数不清的社会各界人士,更甚至有一部分“尚不致麻木迂腐”的老师,当他们对现今教育发出极度不满的呐喊时,只要拿一个高考状元,讲一句“他怎么能行”,呵呵,所有人都瞠目结舌——都是中国人,都有同一通病哪。
只是纵观教育现状,确也不是那极个别人能决定的,就好像我们在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读到的“王道士不过是一个小丑而已”。比如A中一女生被B中一男生ji-an杀一事,首先就是N城几大媒体的消息封锁,“自以为是”地企图掩盖“广大人民都知道”的“秘密”。这首先便是媒体的问题。教育体制把学生引向极端,媒体再让这极端的事件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夏娃还忍不住要去偷尝禁果,我们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学生——就更加叛逆,更加想尝试一些所谓的“不允许”,天性使然。如此说来,那些教育家的“把‘性’纳入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倒确是一种“显见”的进步,我只是知道,我们的人与社会课全冲掉作政治课了,那本《人与社会》从来都压在桌底,或成一种摆设,更为一种无形的浪费——对金钱的浪费,更是对知识的浪费。而媒体,再讲媒体,可能又得有所延伸——为什么《人民日报》得“婉转地(就算是客观)评论”,而《南方周末》则是“直来直往地(我认为是犀利的)评论”?理由很简单,因为《人民日报》在北京,而《南方周末》在广州,具体我不想展开。
媒体为狼,教育内部矛盾则为狈。
这是教体改革者与实践者(教师)之间的矛盾。这一点,在意见分歧上我比较倾向于教体改革者。他们实施素质教育,但并不废除高考。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同样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素质教育要培养的是活人,是会思考的具有创新思维的懂得创造的活人,这一体制可以培养人、培养活人,可以让人快乐地学习,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地发掘自己;同时,素质教育本身就可以让人在寓教寓乐中融会贯通地轻松掌握应试教育所要求的知识,因而高考制度大可不废。况且,就目前中国现状来说,高考确实还是选拔人才、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我相信那些教体实践者,那些所谓的为人师表者,他们绝大多数都理解错了教体改革者的意图,所以他们觉得他们也有冤,他们也在下面不满教体改革者的决策。他们觉得既要搞素质教育,而高考又是学生成功的“他们所以为的”唯一途径,鱼和熊掌不可两者皆得,他们殚精竭虑,深思再三,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他们终于“狠下决心”,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置素质教育于不顾,狠抓成绩,唯成绩为准,唯高考为首要目标。我,我们,都能理解,老师们可真的是一切为了学生哪。只是错就错在这一上一下的矛盾,只是这确实也说明我们的老师还得努力,至少说明我们大多数老师还没有能力用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取得更好的高考成绩。
记得我以前在的一个班,成绩不大理想,但是上课很活跃,思维上追求创新。每次考完试,老师们都是垂头丧气,恨铁不成钢。但是每到有老师要上公开课,老师们却又抢着选我们班上课,甚至有好些其他班的老师借我们班上课。记得一次班会课上我问老师:“这是不是说,我们班是素质教育的模范班级,,却也是应试教育的后进班?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处在这个‘徒有虚名的素质教育体制’下,注定要成为应试的牺牲品?”当时老师拿些毫不相干的话语来搪塞,反倒是我博得了我们那个“素质教育模范班”同学的阵阵掌声。
公开课的要求是向素质教育靠拢,但讲课的和听课的老师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的坚决维护者与执行者。这就是说,上面的老师在“装腔作势”“费尽心思”却又“表面轻松”地讲课,下面的老师们则在“装腔作势”地听课,这就是矛盾的产物。教育内部矛盾的另一个缺点是,老师们在听讲上的“装腔作势”多少影响到老师们的道德、思维,也便就教出些“装腔作势”的学生;倘若学生学得更出色些,则或是“假仁假义”的所谓学者文人,或是大搞形象工程的政治家,或是潜心于研究永动机的科学家……我的话可能太过,一方面说明老师们的道德、思维我学的不好,另一方面说明我确实也是这个教育体制下的“受迫害”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只是我不过是个次品,我这样的产物目前是不受社会欢迎的。
幸而还能碰到些徘徊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多少有些倾向于素质教育的但又不得已而正走向应试教育一边的老师,他们多少让我感到欣慰,多少让我还能保留一些我的思想。趁我还没有成为一个完全无思想的机械一样的“人才”前,写下此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