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几条微信推文《80后班主任突然离世,生前一条朋友圈让人泪目,让人心疼》《校长焦头烂额,老师失去中心,形式主义让中小学倍受折腾》《学校“婆婆”太多,教师总在“迎检”,部长给教师减负的指示如何落实》……都在表达着教师的累,累坏了身体,连命也搭上了!
午睡达人不值得,也不提倡,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教育也是留白的艺术,不能太满,时间排满,让人怎么喘气?是不和谐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人能常清静,天地皆悉归。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宁静、守恒。我们要尽力地工作,但不能以牺牲健康去获得所谓的成绩。健康工作到退休,才是要鼓励的。
中小学,女教师是主力军,她们通常家事、杂事、烦事缠身,如果身心不和谐,家庭、事业的天平失衡,天天心浮气躁,顾此失彼,做不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是很容易倦怠的,甚至得病。
女教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女教师,安心、有序、有规律地生活是很重要的。我也正处于不惑之年的多事之秋,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和繁琐的家务。能否健康工作到退休,是摆在我面前的课题。还好,目前,我能接受现状,调整作息,适应它,改造它,正有节奏地做到工作、生活两兼顾。
午睡达人《午睡达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养生之道。村上春树写道:
上了年纪,因而比年轻时轻松惬意。这样的事找一找,出乎意料居然还有许多。比如“变得不易受伤了”。哪怕被人家说了难听的话,受到难堪的对待,像年轻时那样心被深深刺痛、甚至夜里睡不着觉的情况也变少了。心想“哎呀,没办法”,大白天便呼呼大睡。呃,大白天便呼呼大睡的,大概也只有我了吧。
这告诉我们,上了年纪,内心要变得强大,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接着他又写道:
我觉得这可能是习以为常的缘故。人生路上走得久了,被人家说上两句难听话、受到些难堪的对待,这样的经历越积越多,便成了家常便饭,于是变得无所谓。“每次都为这种事情受伤的话,就活不下去啦!”学会了躲开那刀尖,不让它刺中要害的诀窍。
这也是我近期的变化,常自我安慰:老了,脸皮也应该变厚一点了。否则,能怎么办?做自己能做的、能做好的、正确的事,无能为力的,爱咋滴咋滴。
以下的话,让我深深地共鸣:
这样的话,情绪上当然快活自在了。然而细想起来,这不正说明我的感觉逐渐变得迟钝?为了不受伤,要么穿上厚厚的铠甲,要么让脸皮越来越厚,这样一来疼痛当然会减少,可感受力也相应地不再敏锐,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用鲜活清新的眼光观察世界了。总之,我们得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过上轻松自在的现实生活。这,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正因为有了这种态度,我常常得意自己修炼成了“倒头就睡”功。连中午,也能。天啊,我竟然有村上春树一样的本领:
这并不值得夸耀,我常常午睡,每天都在工作室的沙发上睡午觉。工作一段时间后,大脑渐渐变得恍惚起来,于是心想:“这可不行,只好睡喽。”躺下身去,立刻落入梦乡。不长不短,三十分钟便睁眼醒来。这样一来大脑特别清醒,情绪积极昂扬,马上便可以继续工作。午睡达人
假如人世间没了午睡这种东西,我的人生和作品说不定会显得比现在暗淡,更难亲近。要是人家说,那样不是更好吗?呃,我也无法漂亮地反驳。
我的实习生,跟我同时午睡,她惊讶于我怎么做到午睡前还是很精神的,说睡就睡着了?我说,不这样,怎么去应付这铺天盖地的工作?我比村上更厉害,我只需要把办公室拉黑,促进睡眠的荷尔蒙“褪黑激素”的分泌,就可入眠,且醒来后常常不知所在。嗯,这功夫,算是我这高个子特有的本领吧。村上的午睡是需要音乐的:
午睡时,我总是轻声播放音乐,大多是室内乐或者巴洛克音乐,播放的CD基本固定不变。总而言之,就是我个人有一种叫“午睡音乐”的音乐分类。演奏家们在尽心尽力地演奏,我却拿来做午睡的背景音乐,心里觉得挺过意不去。不过,这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只好请多多包涵了。
于是,午后一点左右在沙发上躺下,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舒伯特的弦乐五重奏,心中感谢人生:“啊,今天也安然无恙,心灵没受伤,好像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午觉,太好啦。”
午睡的惬意,让我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哪有什么中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村上春树,是午睡达人,我也算吧。他还在文后这样评价午睡的功效:
我觉得,好像年轻时越是四处碰壁,被社会打击得遍体鳞伤,等到上了年纪,就越快活自在。假如遇上烦心事,就盖好被子呼呼大睡。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最好的对策。
除了村上春树,还有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午睡的习惯,例如爱因斯坦、拿破仑、爱迪生等。Nike、Google等公司甚至会给员工提供专门午睡的场所,午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午睡是一种必需的生活习惯,更是我们中年女教师的必修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