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设计师:怎样通过设计解决具体问题】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一类问题是:怎么基于模糊的要求,也能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对此类困境最多的是设计师这个职业。
由于大多数甲方都缺乏设计相关的认知,甚至说不清自己的需求,设计师就必须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洞察,层层解析和澄清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案。一个好的乙方,必须有自信、有能力定义客户的需求,而且把这个当成自己的责任。
本节课,从我国著名的设计师贾伟老师的视角,以设计一款全新烤箱为案例,来看看如何破这一类困局。贾伟老师即是中国最大的创新平台洛可可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第一位同时独揽红点、IF和IDEA三项国际金奖的设计师。他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消化。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虽然要求很模糊,但是你可以通过常识来判断大方向
2、你和其他人之间有具体的工作界面,比如说设计一个广告,做一个工程
3、双方有基本信任
二、本节重点
1、要定义客户的需求,必须找到获取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个有效的渠道是,在超级用户的群里“卧底”。
传统方式是通过调查问卷,获取随机客户的需求。但在互联网社会,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可以真实触及到活生生的人。现代人买东西不光是买一个功能,而是在进入一个场景。进入场景最深的,就是产品的超级用户,对于烤箱来说,超级用户就是那些烘培达人。
于是,设计团队在很多烘焙达人的群里卧底,收集他们对烤箱的吐槽,以此推动设计的改进。这个过程叫做“共创”。就是和用户共同去发现、解决问题,每个环节中都会有用户的深度参与。这并不是简单地取悦用户,而是共同创造一种实时的个性化体验。
2、定义真问题。不要被表面的需求或目标所限制,要有不断澄清问题的意识。
乍一看,设计新烤箱的目标就是卖的好,但这显然是不够的。面对烤箱这种耐用消费品,顶级设计师不会把眼光只停留在产品本身。因为耐用品通常的特点是,产品卖出去以后,除非投诉和维修,否则用户就从你眼前消失了。质量越好,用户跟你就越是老死不相往来,这对经营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如何解决烤箱的这种“耐用品特质”才是真问题。
发现了真问题,设计师对烤箱的设计需求的定义就出来了:1.卖的好;2.用户黏性高,低频变高频。这就是一个“新烤箱”。
顶级设计师的能力就在于对真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使甲方的需求很模糊,我们还是能一步步从模糊中解剖出真问题来。
3、设计师的使命不是发明答案,而是解决问题。所以好的设计师并不会去“创造”答案,而是“发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在找到真问题之后,一般的设计师会急着“创造”答案,他们会凭借想象或随机调查问卷的结果来设计一些功能,但通常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真正的解决方案都是“发现”出来的。
在烘培达人圈儿里的卧底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喜欢做烘培的人很少吃自己做的东西,他们是为了和朋友分享而烘焙。而且,他们通常也都是美食摄影师,花两个小时烘焙,恨不得花一个小时拍照。
这个发现启发了设计师:烘焙的真正意识是社交,一个好的烤箱应该为用户的“美食社交”服务而不仅是为烘焙服务。那么既然滑雪板都能装摄像头,烤箱为啥不能?所以,提高用户黏性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呼之欲出了。
于是,在安装了摄像头,并把延时摄影和录像功能结合进烤箱之后:用户第一次看到了虾仁在烤箱里跳舞、蛋液爆浆的精彩瞬间。食材变化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记录下来,方便用户编辑成视频,放在烘焙教程中或与朋友们分享,形成社交货币。
4、助推比说教重要。要引导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做,而不是要求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做。
让烤箱集成了拍摄的功能,就等于给了用户生产自己产品(美食视频)的能力。一旦用户把视频分享出去,就会获得关注、点赞和留言互动。这种“反馈”是很宝贵的,它保证了用户对烤箱的高频使用和积极的心理感受。
这就是一种“助推”,推动用户进行社交行为。但这仍然是不够的,在烘培视频社交这个场景中,还需要一个方便购买各种食材、烹饪器具的平台。所以,最终这台烤箱是以烤箱+APP的形式出现的,这改变了整个产品在服务上的逻辑,将低频改成了高频。
顶级设计师用来解决问题的底层心法,就是“助推”。不用强制手段、不用硬性规定,轻轻地推动别人作出行为的力量。也就是,能够让用户按照你设计的方式产生相应的行动。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近距离观察用户,邀请用户参与体验
白话版: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要点二:分离出真问题,定义设计要求
白话版:发现根本问题,并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
要点三:要加强与用户的联系,并激发用户的社交传播
白话版:你让我开心,我帮你传播
四、我的延展思考
本节课向我们展示的是,如何在需求模糊的情况下,有效完成任务的方法论。从选择获取需求的渠道,到找出真问题,再到发现解决方案,一气呵成,落地可行。用烤箱来满足社交传播的需求,如果不是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是很难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
我对此课的延展思考,是集中在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激发社交传播这个命题上。就像本课中所说,很多“耐用品”都存在与用户缺少有效链接的问题,打破这个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为产品设计出满足社交属性的功能。
通过用户的社交行为,自然而然的就能将产品和品牌一起传播出去,是性价比非常高的推广手段。一般情况下,相比于高昂的营销费用,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费用会低很多。因为后者通常是一次性投入,一旦设计成功,相当于在漫长的产品生命周期中,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
受众的社交传播需求,实际上是个人将创作的内容进行自主传播的意愿。这一过程的两个重点是:提供创作工具和传播途径。因此,要靠产品设计来满足或激发用户的社交传播需求,就需要在创作和传播这两个行为上做文章。
为大多数产品设计有效的社交功能,并不是给一个社交界面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满足“提供创作工具”和“提供传播途径”二者之一。前者需要产品的主要功能具备社交属性;后者需要产品的结果具备创作属性。
也就是说,传统产品必须在“创作”和“社交”上占一项,然后通过产品设计,让新产品补足另外一项,才能真正提供有效的社交功能。
一、本身具备传播属性,补足创作工作的产品
比如,各类视频软件可以靠增加一个“弹幕”功能来植入社交功能,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备传播属性,是传播的终端工具,那么只需要给用户一个创作的工具就可以了。“弹幕”就是最简单的个人创作工具,一句吐槽,一句惊叹,甚至一串表情,其本质都是创作。
再比如,各类音乐软件,例如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它们也是传播的终端工具,天然具备传播属性。所以就先后开发了“用户音乐集”功能,这就是一个创作工具。用户们把自己喜爱的歌曲放在一起,形成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音乐集。然后允许用户向朋友们和陌生听友推荐自己的音乐集,这就是创作的过程。通过创作激发了用户的传播欲望,形成了社交效应。
二、本身具备创作属性,补足传播途径的产品
比如,本节课的案例——烤箱,可以通过增加摄像系统,为传播途径打通最重要的关节。但形成社交传播的基础是,烘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行为,它的结果因人而异,因能力而异,因材料而异。所以,只需要将这一创作过程展现出来,再依靠现成的传播渠道就可以有效的带入社交行为。
再比如,原创小说网站。小说写作本身就是创作过程,如果依靠传统的纸质书籍,不仅传播效率低,而且成本高,这阻挡了很多有写作爱好的业余写手。依靠互联网出现的原创小说平台,就是补足了传播途径,不仅让大量的业余写手也能将自己的作品传播出去,还能通过与读者的交流,实时修改后续的创作内容。所以,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有意愿将自己喜欢的作品传播出去。
因此,要给产品增加社交属性,要先看这个产品的传统形态是否具备创作属性或传播属性,如果具备其一,就可以设计某种功能,补足另外一项。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这也许是个有效的思考方式。
2019.08.26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