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读《谁在我家》(上)

初读《谁在我家》(上)

作者: 如墨清晨 | 来源:发表于2020-09-13 23:47 被阅读0次

周五中午的休息时间,趁机翻开了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老先生的《谁在我家》,一口气读了小半。只觉大脑被铺天盖地的新认知瞬间塞得很满,开始有点儿转不动了,只得暂且放下。

昨日上午又把剩下的一半读完,才算喘了一口气。不敢说完全读懂,毕竟于我而言是一门新的学问,还需重读几遍才行。况且,“知”,也只是对事物了解的一小部分。

且先记录一些让我有所感触的点吧。或许以后的重读和案例,会让我有更多的不同感受。

“如其所是”

如果说,整本书我只记住了四个字,那就是 “如其所是”。仿佛第一次遇到,就注定了我心里会有它们的位置。

书中在讲伴侣关系时说道:

作为男人,作为完整的男人,要找一个女人,一个真正的女人。男人作为男人而独立存在,有些他特有的特质;女人作为女人而独立存在,有些她特有的特质。当两人走到一起进入关系的时候,男人在女人身上要认识到些什么?他要认识到的是他自己,自己的另一部分,让他完整的那部分。而女人在男人身上也认识到她自己,让她完整的东西。因此,只有当女人认识到男人是男人,并承认他如其所是,她才能认识到男人身上的自己。反过来,当男人认识到女人是女人,并承认她如其所是,他才能认识到女人身上的自己。然后,两个人就会在更高的层面上合二为一,并且幸福。

那么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是什么意思?他们彼此欣赏对方,如他们所是。两人都知道,他们彼此是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我欣赏另一个人如其所是,当我与他同频进入对他的爱中,当这份欣赏从头脑进入灵魂的移动时,他也会感受到这份欣赏,并用他的共振做出回应。当他与我共处相同的频率,我会将他本来的样子、他与我的不同,都融入我的内在;我会在这份欣赏当中通过他而获得圆满。

接纳彼此的真实和不同,认识到彼此身上自己的投射,并彼此欣赏,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灵魂伴侣” 了吧。相处时,如同两根松松的橡皮筋,不紧绷,不反弹,才能持续得很长久。

跳出伴侣关系,对朋友、对家人、对同事,如果能接纳他们如其所是,也就会少很多的抱怨和愤怒,矛盾和不解。这种接纳,不是勉为其难地委屈自己,而是承认他们性格和方式,与自己期待的不同,然后接纳这种不同。毕竟,人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一个完整的小宇宙。不同,才是常态。

我忽然有一种感觉,家庭系统排列就是在帮助家庭中的成员恢复“如其所是”的状态:父母回归到父母的位置,子女回归到子女的位置,被遗忘的、被抛弃的、甚至被谋杀的也都回归各自的位置,整个家族系统都如其所是,如此,便顺畅了。

不可乱的序位

在关系中,依据系统最初的归属资格,存在一个序位。因为这种存在是通过时间定义,并且通过时间获得等级的,所以它会通过时间形成结构。谁先存在于一个系统中,谁就因此优先于后到者。这一点适用于家族系统中的序位。

比如,一对伴侣或是一对父母是同一层面,因为他们是同时开始的他们的关系。同时,由于先存在于一个系统中的,优先于后到者。所以,伴侣关系优于父母身份,父母又优于孩子;前伴侣优先于后面的伴侣。

还有另一种序位存在,是指原生家庭与新家庭之间的序位。在这里,它是相反的。新的家庭优先于夫妻二人的原生家庭。

这里存在让我不解的一段,“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人仅因为找到了新的伴侣而从他(她)的家庭分离出来,这还不是一个新的家庭,也不优先于之前的家庭。但是只要这个新的关系中出现了一个孩子,这就是一个新的家庭了。” 莫非,只有有了一个孩子,新的家庭才能称之为新的家庭么?若是没有孩子,就是子女的身份优先于伴侣的身份么?可是,这看起来正是那些 “妈宝男” 存在的原因啊——将自己作为子女的身份,摆在作为伴侣的身份之前,以至于凡事只听妈妈的话,另一半形同虚设。这难道是合理的么?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初读《谁在我家》(上)

    周五中午的休息时间,趁机翻开了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老先生的《谁在我家》,一口气读了小半。只觉大脑被铺天盖...

  • 初读《谁在我家》(下)

    接上篇 初读《谁在我家》(上)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父母的施与孩子的受并非普通的施与受,而是生命的施与受。父母给予孩...

  • 初读《谁在我家》(完整版)

    周五中午的休息时间,趁机翻开了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老先生的《谁在我家》,一口气读了小半。只觉大脑被铺天盖...

  • 与爱联结,让心回归----同读“谁在我家”之二十

    急切地开读“谁在我家”,磕磕绊绊地读到最后,掩卷沉思:谁在我家? 我的祖先在我家。我的人生曾经在我...

  • 读《谁在我家》(五)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所发生的事,是与一个更大的整体、一个灵性的场域联结者的。在这个场域里面,家族所有的成员都在场,而且...

  • 读《谁在我家》四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在家族中有一个顺序,如同施与受一样,按照早晚自上而下排列。因此父母优先于孩子。重要的是,在家族中...

  • 读《谁在我家》(三)

    个人良知:个人良知的意义是,通过它我们直接感受到归属资格所必需的东西。它类似于平衡感。一旦某人偏离了适用于其家族和...

  • 读《谁在我家》(二)

    羁绊与爱:羁绊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过程,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爱与之相反,我们可以决定增加或者减少。第一次结下的羁绊是最深...

  • 读《谁在我家》(一)

    《谁在我家》是伯特.海灵格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业书籍,又谓之“新家庭系统排列”。还算通俗易懂。看完有一些感触,有感触...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从读了《谁在我家》之后,我倒是对西方的心理疗愈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谁在我家》并没有让我十分的受益,初看还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谁在我家》(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eo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