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读《谁在我家》(下)

初读《谁在我家》(下)

作者: 如墨清晨 | 来源:发表于2020-09-14 07:21 被阅读0次

接上篇 初读《谁在我家》(上)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父母的施与孩子的受并非普通的施与受,而是生命的施与受。父母给予孩子的,当他们给他生命的时候,并不是属于他们的某样东西。他们把自己与生命一起给予孩子,如他们所是,无增无减。

孩子看向父母,并穿越父母看向久远的过去,看向生命最初来临的地方。当他接受生命,那么他接受的生命不仅仅来自父母,也是从久远的地方传来的。因此所有的父母都是对的人。从这个角度出发,根本就不存在更好的父母和更差的父母——存在的只有父母。

读到这里,我仿佛第一次看向了久远的过去,在一片广袤的宇宙中,有一颗星安静地亮着,等了我千年。那里,是我来的地方,是我接受了父母生命一部分的开始。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我的身上,流淌的是我父亲和我母亲的血。它们从三十年前,就已然是我的一部分,与我同在,和我一路走来。

如果一个后到者没有从先来者那里接受并为此尊敬对方,而是想要为先来者付出(就好像他和先来者序位相同那样),甚至想超越对方的话,那么家族中施与受的序位就颠倒了。比如,父母想从他们孩子那里接受,或者孩子想给予父母那些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东西。因为这样父母如同孩子一样想接受, 而孩子如同父母一样想给予,那么施与受不是自上而下而是逆向流动的。但这样的给予如同一条小溪想要往山上流淌,但它是无法逆着重力的作用而到达它想去的地方的。

说来也巧,在周五晚上的家排课上,我就见识到了这种理论应用的冰山一角,或者说,我隐约觉得是这个原因。做子女的出于对父母的关心,想劝导父母改变饮食习惯,或是想自作主张地劝慰父母,都不会达到目的。因为施与受的序位颠倒了。我们做子女的,不管长多大,都是小的。一方面,我们要接纳父母作为独立个体的如其所是,一方面,也接受父母在我们之先的序位,接受父母的给予,接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不是结束

最初,单单看家排课的视频会觉得很神奇,为什么案主忽然就哭了笑了,为什么几个人偶在面前移动位置,就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和能量。直到读完这一本书,才有些懵懵懂懂的明白,有种 “本该如此” 的感觉。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所发生的事,是与一个更大的整体、一个灵性的场域联结着的。在这个场域里面,家族所有的成员都在场,而且所有人都与其他人共振着。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与其他人进入关系之中,其实他们所有人已经在关系中了。虽然并非总有觉知,但是这种联结就存在于他们的行为和他们的感觉当中。它有多深,在家庭系统排列中会一步一步揭晓。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层面。

我并不觉得 “场域” 这样的表述玄之又玄,就像我相信 “吸引力法则” 有其能量一样。对于无法用目前的科学研究来定性定量分析的事物,我依旧保持好奇心,且心存敬畏。

就像在后记中作者写道,“有的故事会带着我们走上一条道路,如果我们信赖它带领我们走过其中一段路的话,它所讲述的就会在我们还没听完它的时候实现。”

我期待这个故事,会带我走上怎样的道路。

相关文章

  • 初读《谁在我家》(下)

    接上篇 初读《谁在我家》(上)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父母的施与孩子的受并非普通的施与受,而是生命的施与受。父母给予孩...

  • 初读《谁在我家》(上)

    周五中午的休息时间,趁机翻开了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老先生的《谁在我家》,一口气读了小半。只觉大脑被铺天盖...

  • 初读《谁在我家》(完整版)

    周五中午的休息时间,趁机翻开了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老先生的《谁在我家》,一口气读了小半。只觉大脑被铺天盖...

  • 与爱联结,让心回归----同读“谁在我家”之二十

    急切地开读“谁在我家”,磕磕绊绊地读到最后,掩卷沉思:谁在我家? 我的祖先在我家。我的人生曾经在我...

  • 读《谁在我家》(五)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所发生的事,是与一个更大的整体、一个灵性的场域联结者的。在这个场域里面,家族所有的成员都在场,而且...

  • 读《谁在我家》四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在家族中有一个顺序,如同施与受一样,按照早晚自上而下排列。因此父母优先于孩子。重要的是,在家族中...

  • 读《谁在我家》(三)

    个人良知:个人良知的意义是,通过它我们直接感受到归属资格所必需的东西。它类似于平衡感。一旦某人偏离了适用于其家族和...

  • 读《谁在我家》(二)

    羁绊与爱:羁绊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过程,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爱与之相反,我们可以决定增加或者减少。第一次结下的羁绊是最深...

  • 读《谁在我家》(一)

    《谁在我家》是伯特.海灵格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业书籍,又谓之“新家庭系统排列”。还算通俗易懂。看完有一些感触,有感触...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从读了《谁在我家》之后,我倒是对西方的心理疗愈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谁在我家》并没有让我十分的受益,初看还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谁在我家》(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ha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