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场景,当上面的领导要下来考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把各种细节布置得尽量无懈可击,让领导挑不出半点毛病呢?可等领导一转身,一切就回到了原样。是的,领导眼睛里看到的,大都是被粉饰过的。如果领导不经过深入调研,回去后把看到的东西据此上报,那显然他和他的上级被欺瞒的风险是很大的。
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仅仅是根据别人说出来的论证过程,就以此为基础来决定是否听他的观点,我们最终下的判断也是存在很大的风险的。这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误区:眼见为实误区。实际上,我们看不到的(对方没有说出来的)往往更加重要。
没看到的风险是什么呢?对方可能隐藏或遗漏的信息是什么呢?
《学会提问》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信息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第一个方面是,这个结论还有作者没有说出的其它可能原因。第二个容易忽略的是,价值观假设。第三个容易忽略的是,描述性假设。
1.问问自己,还有其它可能性吗
第一个容易忽略的,在一个论证过程中,除了作者给出我们的答案之外,还可能有其它答案。至少作者给出的答案未必是唯一的答案。举个例子,有人告诉你,这个新来的王老师特别厉害,是体育老师,自从他来我们大学以后,我们的球队成绩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所以这个王老师是很厉害的!
听这个论证的过程好像没有问题,小王很优秀,因为他来到学校以后,学校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实,这只是解读这个论证的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还有其他可能性能证明这个结论。比如,小王来的时候,时机很巧,大学给球队的预算大幅提升。所以球队有更多的钱训练了。这是不是也是可能的原因呢?所以,作者没有说出的原因也很重要。类似的问题也很多。
2.价值观假设的坑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就是我们认为一件事它是天经地义的,我都不需要额外去说。
举个例子,有人写一篇这样一篇文章《政府应该禁止和买卖香烟》,为什么政府要禁止和买卖香烟呢?因为证据表明,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本人的健康,也损害在场者的健康,因此政府应该禁止生产和买卖香烟。
看到这里你觉得这个论证过程有问题吗?我们一眼看上去,论证的理由是支持结论的,这个完全没有问题呀。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整个论证中隐藏着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作者认为,当我们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是需要集体或者说政府站出来负责的。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认为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假设。
你可能会认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利益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自己决定要不要购买香烟,不需要政府替我决定要不要购买香烟。如果你持有后者的观点,你就更偏向于个人主义的思想。可能你纵然认同他的理由--吸烟会影响本人的健康,也会损害在场者的健康,但是你也不同意他的意见,那就是--你不同意政府应当禁止生产和买卖香烟。你可能更愿意接收的方法是,用更合理的方式给吸烟人明确的警告,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是否要伤害自己。而且,只要能够限制他们不伤害别人就可以了。你凭什么不允许别人生产香烟?
你看,这个例子就是论证的理由和结论都没有问题,但是它背后隐藏了一个不同的价值观假设,我们对结论的认同度就产生了极大的差别。
3.描述性假设的坑
还有一种在论证中容易忽略的内容,就是--描述性假设。我们前面讲的价值观假设,是指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说出来,然后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而描述性假设是,在我的论证过程中,我觉得有些理由是理所应当的,对于这些理由我觉得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有个人告诉你,你要考上这个学校以后,你会从王老师那儿学到特别多的东西。因为他的学生都夸他的演讲特别棒。你看,你能发现在这个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假设吗?
我们来剖析一下论证过程。结论是:你能从王老师那儿学到很多知识。支持这一个结论的理由是:他的学生认为王老师的演讲非常棒。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个论证的过程是很不充分的,为什么老师的演讲棒就能推导出从王老师那学到很多东西呢?要让这个论证听起来合理,在这个论证背后一定有一些作者认为他不需要说出来的观点。比如这个观点是:能不能学到很多知识,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这个老师的演讲好不好。如果你觉得老师演讲讲的好就能学到很多东西的标准,那这个论证就说得通。
不管怎么样,你想要让这个论证的过程合理,你就一定要给定一些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当你发现那些作者应当说明,但没有说明的假设的时候,那就是你需要提问的时候。你可以进一步向作者提出问题:你的意思是不是讲的好就代表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呢?在这个思考过程,我们就能够更加理性的判断到底要不要接受王老师是一个好老师这样的观点。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三
齐悦梦想社群更文第二十六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