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来,累积写了十二篇文章(干货文偏多),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下笔,到现在的有组织有节奏地展开,我突然发现了,很多事情,永远不要说准备好了再开始。
我们有时候觉得环境欠缺,有时候觉得火候欠缺,有时候觉得素材欠缺,有时候觉得不知道如何下笔...总之,永远难有开始的那一天。
所以不要等,只要你想下笔写点东西,那么拿到一个主题后,就风风火火的开动吧。所有的提高,都是在行动的路上顺其自然完成的。
写作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非常多。除了肉眼可见的物质上的回报之外,还有很多隐藏的看不见的东西。我也是在动笔整整一个月后的今天,突然发现了自己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将这些改变分享给大家。你们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发生类似的改变。
阅读速度越来越快了
随着写作数量的增加,我发现现有的经历和阅读量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章输出需求了。怎么办呢?扩大阅读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于是我给自己下达了任务--每周至少读一本书。
这在原来的我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周一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完52本书呀!这对于毕业七八年都没读完50本书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挑战。可不去尝试一下,谁又能说自己做不到呢?于是,我踏上了大量阅读之旅。
开始写作了之后,读书的目的性都变强了。看到书里有好的素材,会想着赶紧记录下来,没准明天就能派上用场了。看到有好的案例和论证方式,也赶紧录入脑子里。看到好的行文框架,那更是必须马上学习起来...于是,看书不再是为了看完一本书,而是为了学到些什么,并学以致用。这样一来,读书的过程不再枯燥无味了,反而充满了乐趣和挑战。而带着浓厚兴趣踏入的阅读之旅,也比原来枯燥乏味地逼着自己在灯下装勤奋的阅读,不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高了很多。
开启写作之路后,读书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了。
重新get了时间管理几大技能
自从开启了写文之路后,每天的时间就隐隐地有了不够用的趋势。毕竟刚开始启动,还很不熟练,从主题的选定,到框架的搭建,到素材的寻找,到最后的成文,再到公众号的排版,七七八八的事情加起来,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发出,得花上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且还必须是大块的时间。所以,时间管理对我来说变得愈发重要了起来。
时间管理中有一个三只青蛙的原则,以及要事第一的原则。三只青蛙跟要事第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只青蛙原则说的是,每天早起的时候,列下来今天最为重要的三件事,那么在当天结束前,必须要完成这三件最重要的事情。
而要事第一的原则,就是保证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优先的顺序中完成。
因此,在打算写文章的当日,这个任务是被列入当天的“三只青蛙”事项中的。
而为了保障文章的完成,我还用了时间管理中非常好用的工具--番茄钟,来确保自己拥有比较大块的安静时间做准备。
自从开启了更文之路后,这些重要的技能和工具又被我重新拾起,并且越用越六了。这真是个额外的收获啊!
注意力变得更容易集中了
更文之前的我,做事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注意力非常难以集中。我想,这跟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看书的时候,往往东看一本,西看一本。看了没几十页,又换一本看。听课的时候,也没有比较强的目的性,行动力的听两节,写作的听两节,如何阅读的听三节,心理学的听三节...生活就这么循环往复地被耗掉了,感觉好像学了很多东西,但是总没有什么系统性的收获。而且更严重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分心。看书是看着看着就掏出手机来玩了,听课也是,一堂课下来总会被打断十次八次的。
我还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直到我开启了更文之路。
因为写文章对大块的不被打断的时间要求非常高。当我开始写到第三篇的时候,就发现那个读书常常读几分钟就玩手机、上厕所的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稳稳当当地坐在书桌前,安静看上一个小时书的我。
其实不是一个好习惯难以养成,而是我们的目标不清晰,原动力不足。一旦目标清晰化了,我当下就是想写好一篇文章。那么途中的困难和阻碍,就不再是问题。
学会了框架化的思考
更文之前,我想问题常常都通篇大论,但是往往没有清晰的框架和逻辑,一般想到哪儿是哪儿,天马行空,无所不去。但写文章却不能这样呀。写文章如果我放任自己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写哪儿,全文就没有主题也没有逻辑,读者就会云里雾里。
因此,行文之前,我都要求自己必须先构思好主题,理好框架,然后再添加故事等细节,让文章丰满起来。
所以自从更文之后,我开始慢慢学会了框架化的思考。重拾那本之前看得云里雾里的《金字塔原理》,有种拨云见日的清晰感。
自从开启写作之路,很多技能都在这段路途中顺手掌握了,很多好的习惯也在这段旅途中慢慢养成了。看书的效率提高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写作带来了那么多好处,你又有什么理由拖拖拉拉,迟迟不开始呢?
老子说得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等什么呢?再高的目标,再遥远的路途,都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所以,现在就动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