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文艺调频旅行•北美洲
从东到西,在两个国家坐大巴

从东到西,在两个国家坐大巴

作者: 饮冰患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5-29 19:48 被阅读96次

    图文 | 饮冰患者

    大巴旅行?这种方案向来不是我喜欢的,如果能选火车,我一定不坐汽车,尤其是长途汽车。

    但上帝偏偏就在我不入眼的选项上翻新了我的体验,也许你会好奇坐大巴还能翻出什么耳目一新的幺蛾子?那么,我想给你讲两个故事,在东西方两个国家,两次大巴之旅带来的两种人情世故。

    从东京到京都的夜行巴士

    如果要从东京去大阪或京都等西日本城市,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法总是“新干线”,即日本的国内高铁,高速是肯定的,但贵也是公认的。日本的交通费用是出奇的高,搭乘“新干线”自然比不了国内高铁的性价比,掐指一算心疼肉疼。

    如果是当地人,他们怎么东西来往呢?其实本国人也很抱怨的,所以M带我走了一条非常规路线。如果你也曾被日本交通贵哭,下次不妨试试以下这个方案,而省下的钱,我保证,足够你欢快地买一路的便当。

    而且,你没发现这样可以省一晚的住宿费吗?要知道住宿也是颇为头疼的一项大开支。「新宿」车站是东京圈最大的一个交通枢纽,其中就有开往京都的夜行巴士 - 粉红色的 Willer Express

    每一个座位之间都有窗帘隔断开来,拉上就可以安心睡觉,也不用担心自己会被侵占私人空间。据我观察,好像只有女性特别喜欢坐夜行巴士,车上没有男人,除了一个司机。

    不要矫情地说太挤或忍受不了(除非大长腿逆天或体格实在魁梧请飞过),如果你能忍受7到8小时经济舱的飞机,那么夜行巴士只会更舒服。有冷暖气,有拖鞋,有毛毯,有插座,而且椅子就是给你放倒睡觉的,也绝不会有人在后面嘀咕你影响他人看视频吃饭啥的。

    而事实证明人往往是能屈能伸的,东京奔走几天,日日腿酸胳膊疼,就恨不得倒头大睡,草堆我也愿意,所以在夜行巴士上“挺尸”一般睡了一宿后(好像真的不颠)次日早上睁开眼,猛然发现已经进入了京都,那种心情十分激动,一大早就莫名其妙地自己打了鸡血。

    京都车站

    对于日本的大巴,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对个人隐私的绝对保护。夜行大巴因为睡觉原因安装帘子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是白天开的长途汽车呢?你能想象在每个座位上安装一个可以拉下来的罩子吗?像下面这样。

    第一次见到时,我对这样的设计非常惊讶,我哭笑不得怎么好像坐在婴儿车里,M却对本国的贴心设计非常自豪 “因为大家睡觉的时候不想被陌生人看到自己的睡脸。” 哦,我差点忘了,白天的长途大巴上也是要睡觉的。

    睡觉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搭上罩子呢?稍微回忆一下会发现,长途大巴上确实充斥着各色人马,旅游大巴上更是睡的人仰马翻,打嗝放屁什么都有,睡相不雅的也比比皆是,但众人一路颠簸依旧睡的香甜,龇牙咧嘴被人看到了也从未介意。难道说除了岛国人民,其他国家的人都是神经大条了?

    有需求才有市场,我想这肯定不是个案,而是全体人民的倾向,尤其是日本女性。睡觉的模样可能也算一种隐私吧,未经允许闲人不得私看。但如果是你,困得要命,会介意别人看到自己的睡相吗?虽然鼻孔朝天的样子我也觉得不太美观。

    但可能不会这么纠结,所以这是一个民族的通病,日本这个国家在“细节”上真的很令人不可思议,甚至可以滴水不漏。寻其根源是日本人极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耻感文化”可以说是整个民族的死穴,一如《菊与刀》里所形容的文化双重性,而 “菊”和“刀”本身就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爱美而黩武。而关于“耻感”又何止大巴罩子这么简单?曾经一篇 東京 | 灯火阑珊下全是孤单的灵魂,唯有食物最治愈 就将其表现在了生活的各个层面。

    东京・銀座

    所以不要觉得罩子是多此一举,这种心理该从文化角度去理解。对于日本多数女性来说,被陌生人看见不堪而随意的容颜,可能比用刀子刮了她还难受

    而从功能角度去看,我发现这也是个很巧妙的设计,挡阳光绝佳!那种竹片儿一样的帘子总是稀稀疏疏地透着光线,依旧刺眼,而当我拉下罩子时确实感觉进入一种安全的状态,竟很容易就睡着了,因为它从心理上建立了一个保护机制,一个小小的,却不被打扰的空间。再次像我前几篇所述,日本的行为准则就是:不打扰别人,也请不要打扰我。

    当我自身经历这样微妙的心理变化时,不得不赞叹其人性化的设计,另一方面又实在从心底敬佩,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入骨髓的,自我羞耻感和自我保护欲。

    From: New Yoker magazine cartoon


    邂逅一个自来熟的陌生人

    第二个关于大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在去芝加哥的长途巴士上。当时我从Indianapolis(印第安纳州首府)去芝加哥,坐大巴三小时是最方便的选择,北美境内有很多Megabus运营的线路,这家巴士的好处是经常有折扣,运气极佳的时候还有 1 美元车票。

    地球东西两端的大巴有差别吗?差别可大了,且不说一个靠左行一个靠右行,那种表面区别并不影响搭乘者的任何不适应,我说的区别还是文化方面的:老美好讲话,好搭讪。

    在这里可没有任何束手束脚或千万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思维,很多信息都是靠聊出来的。在日本车上,若不说话,在非特殊情况下,陌生人之间应该不会有人主动聊天甚至开口。在美国车上,若不说话,却一定会有人主动说话,打破冷场。

    我已经习惯在通勤途中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看书或者听音乐。可能也是由于长期的风俗影响,我们都被教导:不要和陌生人讲话,这被当成人生安全的大忌。于是我坐在车上,看书、听歌、闭眼、两耳不闻窗外事,终于听了一个多小时,连耳朵也受不了,我才把耳机摘下来,活动一下僵硬的脖子,顺便瞄一眼窗外。

    还没等我发完呆,一直被我“忽略”很久的邻座朝我笑了并开口说话。说来惭愧,那时我才认真地“注意”了一下坐在我旁边的美国汉子。

    不得不承认,老美有时真有那么一种天生的自来熟功能,开口便像是老朋友一般熟络,配以真诚的笑容,而我根本来不及用亚洲人的内敛或含蓄去防守,因为我若是小心谨慎倒反而显得局促不大方。

    撩也罢,尬聊也罢,第一个敢于打破冷场的人都是勇气可嘉,往往却是个并无城府,只是一腔热血,好讲话的人而已。

    “嘿〜〜你要去哪里呢?”

    “我去芝加哥,你呢?”

    “我也是哎。”

    现在想来这开场简直不能再愚蠢,这大巴终点站本来就是到芝加哥,不去那里难道还能开上天?但我只是本能地回复而已:是的老兄,我去芝加哥。

    我不记得接下来是什么问题,也想不起来他是如何做到承上启下的,但话题的进程却很顺利地变得愉快起来。当我发现笑点和新信息之后,俨然从“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的答复状态变成了一个交流者和倾听者。在我们渐渐默契的轮流发问下,话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在由点到面般的四处扩散,天南海北都是话题。

    我问他去芝加哥干什么,他说感恩节回家聚餐。要吃火鸡咯,跟普通的老母鸡有什么区别?巨大无比,但肉特别老,要特殊处理......

    你咧,我们也是决定来过感恩节的,说着我点头看向我左前方的,早已睡成死猪一般的小伙伴。

    很明显这个汉子对芝加哥相当了解,于是我问了好多哪里好吃哪里好看等游客性质的问题。汉子很负责地指点了不少当地美味,怎么吃怎么走,上一篇“深盘披萨”的那家店便是他告诉我的。恰逢那时又是“黑色星期五”,我们正准备来大买一番,汉子又悉心地指点了哪里人多路堵,什么时候先去哪里最好。不得不说他的建议使我接下来几天的行程效率大增。

    那时还是总统大选的节骨眼,每个州都在风风火火的投票选举,我问他投了谁,认为哪个总统好...... 说起政治立场来汉子也是自由发言,毫不遮掩。

    在剩下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中,时间意外的快,我们的话题由拉家常到旅行,到政治,又到拉家常。他看中两种房子不知道怎么选,便给我看手机上的照片,问我觉得哪个好看。于是我们就说起了住房面积啊,后花园啊,车库啊,楼层啊,价钱啊…… 最后,我并没有综合以上考虑出一个最佳方案,却郑重地说:就白色的那栋吧。Why?哈哈,比较顺眼。

    有时候信任真是莫名其妙地建立起来的,在路途中对一个陌生人这么如数家珍是否合适呢?

    设想如果以上场景不在美国,人们是否都会三缄其口?

    主动搭讪的会不会被当成变态或居心不良?

    话说多了是否担心暴露行踪或有安全隐患?

    且不谈危险是否藏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旅途中人们的距离感确实会拉近。相识不过几小时的陌生人也能互诉衷肠,彼此走进对方的思维。是什么原因让旅途中的人更加亲近,畅谈无阻?大概是因为没有厉害关系和过往的偏见,人们反而更容易敞开心交流

    旅途就是这样,会在某个地方意外地遇到某个人,也许只是同乘一辆车,茫茫人海中意外相遇,恰巧左右而坐,彼此一点都不了解,却说了太多的话。

    从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 THE END ---

    (关于上述中提到的芝加哥之旅,请参考以下两篇:)

    芝加哥 | 钢筋水泥中的一次城市际遇

    舌尖上的芝加哥,不只有“深盘披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和合中瑞:写得好有意思,喜欢👍
        饮冰患者:@小潔在瑞士 Montreux,酒店管理:blush:
        和合中瑞:@小潔在瑞士 是吗?可以知道你在瑞士哪里读的大学啊?😀很高兴认识你
        饮冰患者:@小潔在瑞士 谢谢欣赏,瑞士好地方呢,我的大学在那里度过:blush:

      本文标题:从东到西,在两个国家坐大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ga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