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儿

作者: 死在水里的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5-10 14:42 被阅读0次

        读古人的书,读来读去还是觉得《西游记》最有灵性。

        早期的孙悟空是最有造反劲头的人物,严格来说他还不是一个人,只是一只猴儿。他和梁山好汉、蜀将魏延以及大观园里的混世魔王贾宝玉不一样,他不是因为受到压迫而造反,他是造反有理的红小兵。

        玉皇大帝搬来了如来佛祖当救兵,问他: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

        孙悟空答得也赤条条干净净,说:

      “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意思很简单,不是有理才造反,而是造反有理。

        所以我看造反这个事情不单是一个历史社会现象,还是人性中深刻的一种因子。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小小年纪才几岁,就羡慕妈妈的花衣裳花裙子以及化妆用品,缠着妈妈要搞那些。她妈妈就跟她讲道理,说她还小,暂时不适合这些东西。于是她很不高兴,逢人就跟别人诉苦告状,说:“妈咪唔俾我靓!”(粤语:妈妈不让我漂亮)我看她那小小一点猴儿样,已经很有造反的潜质了。

        《史记》里面有个成语叫做“沐猴而冠”,是拿来说造反专家项羽的。我觉得这个词借用来说孙悟空最合适。孙悟空早年所追求的造反事业,一言以蔽之,就是“沐猴而冠”,明明是只进化发育不全的猴子,偏要学人弹冠振衣、正襟危坐,不为别的,就是眼馋那个风度架子,北京话叫“范儿”。这是每个人成长经历中都会遇到的阶段。不光像我朋友的女儿那么点点的小姑娘面临这样成长烦恼,成年人也会有。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里面小四拼命把师父斗垮,为的是自己好唱正角儿,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造反派,后来师父真的被斗垮批臭了,他坐在桌前举着金灿灿的旦角头饰孤芳自赏,但影片传达出的情绪却让人感到怅然若失——难道这就是造反成功了么?

        造反实际上是表现欲的体现。猴儿想表现得像人,儿童想表现得像成年人,跑龙套的徒弟想表现得像名角儿师父,是不是不要紧,像就行了。像了,就自以为可以取彼代之,就可以造反了。

        《西游记》里面有一根暗藏的主线,这是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的,那就是主人公在心理和精神上成长的过程,古人管这个叫做“心性修持”。《水浒》里面鸟汉子、鸟婆娘一干鸟人等杀来杀去,不过是在做数量的加减。《三国》写白脸曹操、红脸关公,也无非往脸谱上反复上色而已。《西游记》八十一难磨过去,到最后经取到了,孙悟空头上的紧箍也自然而然消失了。那时候他就不想造反了,不是因为他被评了个“斗战神佛”的光荣称号,而是他的内心已经成熟到不用再表演得像别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猴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hg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