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QQ还是微信,其沟通交流的方式都是点对点的,虽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但相比群这种点对面且具备了社群的多元化沟通交流的方式而言,应用的场景及获得的用户心理作用是远远不同的。
价值就是应用场景更丰富了,也更多元化了。
单个的交流方式似乎更具有私密性,但在寻求同好及表现一些心理状态时却是很有限的。而群就不一样,它既可以是以兴趣交流为基础的,也可以是以寻求同好为基础的,当然以某种小型组织及机构为基础的也是可以的......
它提供的是一种人群画像的群分,就是处于一个群里的是一群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或者爱好的人(虽然现在群都快被玩坏了,很多都沦为小广告的活跃地,更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乱七八糟的群)。
这就使得社群的应用场景扩大化了,以前单个聊天模式中无法很好表达的一些心理就有了一个使用的场景,被转移到群体中得以展示,这样说来也算是解决了丰富社交方式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解决了一些很明显的问题。比如用户在进行消息的批量传送时,所能到达的用户群不再是单个的了,而是信息资源以时间节点的形式辐射到了面,使得消息的传达变得便利、高效,避免了同一消息在传送时时间上的偏差,也保证了信息沟通讨论方面的畅通。这些都是作为群的优势,也是它在沟通讨论上应用场景的一个延伸。
另外,解决的不再是简单的沟通交流需求了,因有了社群的属性,群体行为产生的效应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群体行为及心理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仅让用户有种归属感,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更有趣的是,人在群体中会有许多有别于个人的行为与心理。这与许多组团游戏和社区里的群体心里有些类似。
在矛盾的演化上,在炫耀分享上,在吐槽发泄上,这些行为的背后都对应的有了相应的“观众”,似乎有了承受的对象,好的坏的都拿来说一说,这点是很重要的。
还有就是群体行为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一种“分摊”与责任弱化,怎么说了?就是当人在群体中时,就会有意识无意识的有过激言论,并且有意无意把这种行为归结到整个团体中。
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笔者觉得这满足的是一种安全行为,因为在群体中就会有归属感,就觉得是被保护着的,是安全的。当然也还有某些被认可被尊重甚至是实现自我的需求,但这些都不具有普适性,只能算2/8中的2。
按照分形及混沌的某些说法,群体现象及行为可以看做是一个混沌体系,乱中有序。个人行为的特殊性迭代到群体就形成了普遍性。而群的存在就是在这种个人行为的特殊(过激、活跃、吐槽、段子、倾诉……)中体现出群体行为普通性的基础下存在的,换句话说,在群里一切个人的特殊行为都被群的普通性规避为是合理的行为了。
注:这几天在看分形与混沌方面的书籍,所以有点扯。不过分形真是门神奇的科学,除了分形几何分形数学分形物理这些很头疼,还真是生活处处有分形,人生处处有分形,真希望能够参透点分形这种思维,用分形哲学解决各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