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古代碑帖上的书法字迹行列清晰,练三笔字时也试着离开格子,希望可以写得工整一些,更工整一些。一日,上写字课,在黑板上也按这样的要求去板书,并且和孩子们谈起自己练字的体会:“其实在没有格子的地方写字更难一些。”一个孩子问:“老师没有格子,那该怎么才能写整齐呢?”另一个女孩随口接道:“心中有格啊。”
好一句“心中有格!”也许在这个三年级的孩子看来,“格”就是规范写字的格式、尺度、准则。即使纸上没有现成的准则,自己心中也要也不能随心所欲,时时刻刻有一把尺子,要求自己把字写工整。
不由得怦然心动!突然想起更深更远意义上的“格”。其实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格”应该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个字吧!《大学》中“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八条目有之,漂洋过海对日本明治维新有过积极影响的王阳明思想学说的精髓即为“格物,致良知”,这仅仅是巧合吗?
忽然又想起《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子曰: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前,每每读到这里,总是不由疑惑,为什么七十岁就可以从心所欲,却不会超越法度和规则呢?开始以为仅仅是因为年纪大一些,所以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礼让罢了。后来又猜想,也许法度和规则是由长者确立,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出自己喜欢的规则吧。但是在那一日,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经过多少年的历练,无形的格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就像书法大家们苦练书法几十载,长期高标准,严要求之后,信手沾来,在空白无格的纸上也可以写出既潇洒有工整的字迹了!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回想前两种看法,第一种流于肤浅,而第二种过于投机取巧了。
不由得又想,人生其实最终是无格的,准确的说,人生的“格”是从有形到无形的。开始,父母要求,老师指导,都是希望我们在一张洁白的纸上书写最完美的字迹。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步入社会,开始走自己的路,有形的“格”渐渐淡化、消失,这时的路是最难走的。 也许困惑,也许懈怠,也许放纵,如果这时能够在自己的心中为自己设“格”,待人接物,处事修身,不断地提升精进,最终可以得到心远地宽的大境界吧。如果说有形的“格”,让我们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言行,顺应良知,扩充良知,那么心中对无形的“格”境界的追求,则可以使我们不会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是一种升华,一种超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