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八拆:运用自发式反馈改变自己

第八拆:运用自发式反馈改变自己

作者: 雨霏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7-09-13 10:54 被阅读0次
    习惯力
    R:阅读原文片段

    自发式反馈:醍醐灌顶 P196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我们偶尔会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缺点。这种情况并不会经常发生,但它一旦发生,我们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而且应该感激对方。
    心理学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图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其中一个就是被称为“乔哈里之窗”的4格窗口。它根据我们以及周围的人所占有的信息范围把我们的自我意识分为4个部分。


    沟通视窗

    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对方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一旦我们得到这些信息,便是“通往大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不信基督的人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了基督,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译者注)的时刻,巨大的变化即将产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会突然因为别人向我们透露的信息而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些时刻很少出现但却都是弥足珍贵的。它们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我们(真相往往都会让人受到伤害)但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只要我们能停下来,注意聆听,仔细考虑一下周围其他人的看法,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我们可以把理想中的自己跟我们向这个世界所展现的形象进行一番对比,然后就可以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缩短我们的价值观和真实行为之间的差距。

    I 拆书家讲解
    乔布斯说过,“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成果,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这句话有些夸张,也有点儿傻气,却极其真诚,极其睿智,也可以理解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思。
    造物主给了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也就是希望我们多听少说吧!但从乔哈里视窗中我们发现,我们更关注的是开放区和隐蔽区,善于表达的我们都努力于把隐蔽区打开到开放区区,却由于聆听的缺乏导致盲区更大,更难看清自己。

    昨天的拆页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邀请式反馈来找到自己的问题,认清自身不好的坏习惯。但这种有意识觉察问题毕竟是依赖于他人的,就是我们做得再好,也会遇到很多不愿意告诉你问题所在的人,未必完全能收到效果。加上很多内心深处问题并非旁人能发现和归纳出来,如”好胜心“、”坚持力“这些,看上去是好习惯,过与不及时就难以让别人发现了,让别人告知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自己自发式反馈来解决这个情况:
    1、细心聆听:仔细留意别人话语中对问题的评价,例如“别太辛苦了,伤身体的”"事情做久了精力会下降的”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大概潜台词就是告诉你“坚持”须要有度,太坚持反而变成固执的坏习惯了。仔细观察别人的微表情和微动作,可以发现别人的真实想法,像你在说课,他不停的翻手机,或者眼睛总是停滞在窗外,那就是表示你的内容太枯燥了。
    2、综合分析:在搜集到别人不经意的话语、微表情微动作给予我们的信息后,我们要做分析,这些不经意的行为表现了别人自发的反馈了这件事的问题了:你太固执,坚持也需要适度的放下。你说课的内容乏味,需要改变你演讲的语气了。
    3、计划改变:当发现问题后,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就要拟定计划改变自己。可以列个标签作为提醒,让自己碰到这个坏习惯的事情加以注意。

    A 拆为己用
    A1( 联系过往经验)
    记得一次为区级公开课做试讲《我的母亲》的时候,我没有选择邀请式反馈,突发奇想用另一个班来试上,因为我觉得学生真实的反应才是最自然的反馈。
    我留意到大部分学生在前半段时间很积极,眼神只在老师和课文上,而在讲到“划分段意”的时候,给了3分钟时间,举手完成的人很少,当我要提问的时候,某些人眼神有点闪烁。再提出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时,有些学生回答得太细,没有到重点上,有些则是一脸茫然,回答不出来。
    根据这些自发式的反馈,他们的微表情微动作告诉了我很多问题。课后我分析,我提问的技巧不贴合中学生的思维,而有些问题的设置不太正确,导致学生回答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也就是我认知上的“盲区”。
    通过这些自发式反馈的分析,我决定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把“划分段意”这部分改成了根据时间的线索找出发生的事件,这样更具体,更清晰;对“母亲性格特征”这个问题加了些细节,变成了“重点阅读13、14段,从哪些事件里体现母亲的性格”。
    通过以上的反馈,我就懂得自己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问题,同时我可以利用这次的反馈来不断地优化自己设置问题的能力。

    A2(规划应用)
    每次孩子放学后都喜欢告诉我学校发生的事情,我总是觉得她说的都是特别幼稚和无聊,每次都是以“是吗”“哦”“这样啊”来回应。造成我认为她幼稚,她认为我不关心她的情况,影响我们的关系。学习了拆页后,我知道这个坏习惯是我的“不耐烦”,我决定改变这样的状况,希望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通过她的反馈,警醒自己存在的坏习惯。在未来的一个月内,我决定:
    1、场景记录:在学校、家里,凡是孩子在表达自己发生的事情时。
    2、记录反馈:孩子在表达时的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等。例如她在诉说同桌把她的衣服弄脏时,在我回应过后她眼神暗淡,通过她的表情反馈,我应该又犯“不耐烦”毛病了。
    3、改变:根据反馈改进自己,提醒自己找到女儿表述事件的内心感受,如她衣服被同桌弄脏,她害怕衣服洗不干净,担心回家被我骂。找到女儿表达的目的,再开导她,这样她得到了关心,也改了我这个“不耐烦”的毛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八拆:运用自发式反馈改变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hk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