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就,就一个口语交际,要让它出彩,出色,有深度,有对应,我也是真的没招了。找不到什么很好的切入口,想到好的点子了,可是又不会通过动画表达,做不来视频,又只能作罢。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很薄弱呀。
就从口语交际的本质来说,不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而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双向交流。这就需要启发学生的交际意愿,再次拥有良好的交际策略。因此,就需要顺利完成三要素(表达,倾听和应对)才可以。如何做到表达呢?要清楚流畅,用流利的普通话,看着对方的眼睛来说。同时也要注意将要表达的内容说得符合场景才可以。倾听也是表达的一种很好的需求,会出去,也要会收拢。正所谓:一年学会张嘴说话,一辈子却要学会闭嘴。可见,说话的艺术是很重要的。最后还有就是应对,也就有要有矛盾点,也就是要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对课题的延伸点在哪里?是需要去考量的。而这些就是难点,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创设情境。
这次的主题是《用多大的声音》。
教参上的教材解析要点是:一.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到底什么时候该发生说话,什么时候该小声说话。给我的一点启示就是:要创设要孩子们帮忙的情境,听别人说话,看是否恰当,要懂得变通。突然想到一则故事《刻舟求剑》,方法的刻板硬套,导致自己最终失去了一把宝剑。引入这个故事有意义吗?跟用多大的声音有关联吗?我想的是一点就是变通,不变通就会有很多问题。从而引出生活中这样的人,我家的小朋友:一直要求我要小声说话?你们觉得他的想法对吗?你们能否帮助他呢?他让我很苦恼,我高兴的时候想跟他分享,要大声呀,不舒服的时候,想要跟他小声地说话。可他一听我大声说话就喊:妈妈,小声点嘛。怎么办呢?又觉得这个没啥亮点。二.根据场合来选择说话音量。不同场合,需要不同音量;同样场合,也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音量(这是需要举一反三的点)。场合意识要逐步培养,不是一以贯之大声或者小声。三.要去交流。说话的内容也是必备的,要有礼貌,文明才可以,让别人听起来舒服才行。
教学目标: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他人交流。知道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是文明,有礼貌的表现。
所以,我的点在一是眼看,二思考,再表达。这样才能够说出合适的音量话语。着重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和应对能力。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由问题引入,课文场景图解析或者表演,再次学生进行判断,最后创设一个情境演绎。就这四点学以致用,让孩子们明白说话的艺术。
孩子的说是重点,孩子的倾听是重点,孩子的应对是重点,如何将三者合理地结合,这是需要我去分析的。
路曼曼呀,一个头两个大。继续观看案例,找些想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