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一起共读的是武志红老师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第7章。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如果我们想结束那些不幸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从而令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在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那我们要接受什么呢?第一我们要接受过去。很多人都会觉得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有一对什么样的父母,很可能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其实父母,不仅是我们物质生命的给予者和保护者,也是我们心灵生命最重要的影响者之一。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但一定会给我们健康的心灵,糟糕的父母,可能会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却会给我们留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过,糟糕的父母之所以会让我们形成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父母不够好,我们幻想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父母,我们甚至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然而,这种改变的努力注定会失败。因为,除非父母自己意识到,他们的教养方式有问题必须改变,那样改变才有可能发生。极少有父母会因为孩子要求他们改变而改变。
第二我们要接受当下。渴望改造别人,其实是一种自恋状态。童年越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会越容易自恋。这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特别强大,特别有力量,可以很自由地做很多事情。我就有过亲身经历,大学时遇到一个男孩,因为我们都是童年缺乏父爱,所以我对他有一种心心相惜的感觉。看到他,我就好像是看到了我自己。我总感觉他会经常待在角落里舔伤口,这让我觉得难受,我希望他快乐。他很沉默,我很活泼,我自认为我可以用我的热情去感染和改变他。我觉得自己特别强大,特别有力量,可是结果却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我曾以为他是我的初恋,他说他赶不上我的脚步,或许女孩子都比男孩成熟得早,他说等他发现他爱上我的时候,我却心碎的转身离开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其实这是我的一种自恋行为。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上他,我只是爱奋不顾身的自己。这段经历虽然有些痛苦,但是也很值得回味。
第三我们要接受悲伤。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尽可能伪装得不悲伤。但没有悲伤,我们就无法与悲惨往事做一个告别。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的父亲是在我13岁的时去世的,那时候我还不懂事,也不明白什么叫死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在我心里,我是很依赖父亲的,每当遇到不好的事情,我都会在心里祈求父亲可以帮助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我的内心,我父亲并没有去世。直到今年的6月1日,我参加了觉醒之旅,听队友分享,了解到一个不到2岁的小女孩都能直面父亲的死亡时,我得到了很深的感悟。我觉得我必须接受父亲去世的事实。只有这样我才能从失去父亲的伤痛中走出来。其他任何办法,都做不到这一点。
第四我们要接受愤怒。愤怒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别人对你侵犯得太厉害了,你要告诉对方:停!你不能再侵入我的空间。但是,因为愤怒是最容易伤害别人的,所以我们很容易拒绝愤怒。尤其是在家里,我们最容易抵制愤怒。因为,我们会想,既然你爱家人,怎么能对家人愤怒呢?然而,无论多么至亲挚爱,假若另一个人不尊重你,经常指挥你、控制你,你一样会愤怒。
第五我们要接受内疚。内疚本来是一个信号,告诉你,某个关系的付出与接受已经失去了平衡,需要调整了。但是,内疚的感受是如此不舒服,所以很多人渴望自己对亲朋好友一定做到“仁至义尽”,甚至还要求自己对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然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其实就是把你内疚的感受转嫁给了你的亲人或其他人。一个心理学家说,拒绝某一种情感的人,势必会拒绝所有的情感。所以,那些从来都是“仁至义尽”的好人,因为他们拒绝了内疚,结果就是,他们也顺带着拒绝了所有的情感。由此,我们不难看到,那些特别“仁至义尽”的好人,他们在社会上会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亲人会对他们怨声载道。如果你能深入地去看一下这些好人的生活,你会发现,亲人抱怨他,并不是因为他太爱帮人以至于不顾家了,而是因为亲人觉得离他很远。
第六我们要接受恐惧。与悲伤、愤怒和内疚一样,恐惧也是一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情绪。并且,它比其他负性情绪更令人讨厌,因为它把我们打入了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但是,最不讨人喜欢的恐惧,其实有着最重要的价值。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地打破我们的自恋状态,告诉我们:你,真的很渺小;你,必须放弃一些虚假的自大,而去寻找真正重要的东西。
第七我们要接受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最令人讨厌的恐惧其实就是在警示我们,人啊,你不能自恋到以为一个人就OK了,你必须寻找你的另一半,必须和另一个人建立起深深的情感关系。假若你明白了自己存在的卑微性,你会明白,你越懂得接受,你的心灵所享有的自由度就越高。
父母要学习应和一下孩子的节奏。吉利根老师有一个形象的形容,他说,孩子有任何表达的时候,他会有一个节奏,譬如“啦,啦,啦”,那么父母可以回以同样的节奏“啦,啦,啦”,这种韵律的共鸣,会在父母与孩子间形成一个场,如此一来,感受不光是在孩子身上流动,更会在父母与孩子的这个关系场中流动。武志红老师在专栏文章《你的欲望不是罪》中写到,我们对需要有一种矛盾态度,这可以概括成两点:我有需要,需要有罪。因为觉得需要有罪,我们会将自己的种种需要阉割掉。然而,需要、欲望与感受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只是简单地将需要阉割掉时,我们只是在心中筑了很多大坝,不让需要很好地流动。在我与先生的相处过程中,我会说:“我需要你。”而他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很开心,所以我就会很感慨的说:“其实需要和被需要都是幸福的。”
其实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都是有原因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发现并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达到与自己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