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对才子的赏识也与众不同,他与大词人柳永的一段故事就广为后世传扬。柳永(987—1053),原名柳三变。早年原本已进士及弟,只因其一首《鹤冲天》词云:“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恼其词作轻浮,疑其人品不端,便把柳三变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一旁的美人甚为不解道:“陛下平时最喜柳三变词作,今何以除其功名?”仁宗笑道:“爱妃岂不知‘文章憎命达’,我此举欲让才子多受磨难、挫其锐气,然后成其志,也为民间留一词人。这不比让他在朝庸庸碌碌为官更好吗?”
落榜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此后柳永放浪形骸、四处云游,流连于歌楼楚馆之间为人填词作曲,又写下了不少名词。宋时民谚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之出名。
景佑元年(1034年),柳三变改名为柳永,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中了进士。中举后历任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仕途坎坷,这是其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华文化的幸运。柳永作为一代词宗,开拓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与口语化,为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比柳永而言,另一位文坛巨子欧阳修的仕途要顺利的多。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欧阳修四岁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因家贫,其母郑氏以荻杆为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历经寒暑,终于学业有成。
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进士及第,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景佑四年(1034年)仁宗调其入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在朝中担任高官的欧阳修遭人诬陷被贬出京,临出发前,仁宗又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皇帝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就这样,欧阳修继续留京供职,开始修撰史书。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仁宗钦命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主持进士考试。历来提倡平实文风反对“西昆体”与“太学体”的欧阳修,此次赏识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英杰之士,为以后北宋文风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欧阳修政绩并不显著,在文化方面却贡献卓越,为促进北宋的古文运动、宋诗的发展、史集的编撰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一生的成就与仁宗的赏识与提拨是密不可分的,仁宗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故能坐以致太平。
千古一帝┃第七章词坛双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