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重磅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了,它被授予三个发展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V.Banerjee)、埃丝特·杜弗洛(Esther Duflo)、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他们的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在寻找贫穷的本质上,他们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贫穷是一种病——病因不是肌体自身,而是环境污染。在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杜弗洛看来,所谓穷人的“粗鄙”、“没教养”、“懒惰”、“愚蠢”,都只是主流社会推卸责任的托辞而已,在医疗、教育、融资、准入等各方面远高于其他群体的社会环境摩擦成本,才是贫穷的根源。
如果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作分析的话,穷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还没有满足,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寻求更长远的发展。连面包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有条件去考虑发展的问题。
回到每个个体,环境真是贫穷的本质吗?你出生的地方、家庭,真的就是你贫穷的根源所在吗?巴菲特曾经说过,他最大的成功其实是染色体选择的成功,出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白人家庭,生对了地方、生对了家庭。
因为你的地方、你的家庭,给了你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个条件可以用生存和生活两个界限分为三个区间。在生存以下的底层,主要精力努力求活,压根没有时间想更多发展的问题。在生存线以上和生活线以下的中层,可以体面生存,但无法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一不小心,随时还有可能跌入底层。这个中层其实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应该构成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生活线以上的是高层,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所谓的富裕,不就是值得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吗?物质上来讲,喜欢的东西都可以买,都能买,这个对于底层、中层和高层是不同的,所谓的贫穷主要是在底层、中低层。精神上来讲,不就是追求自己的梦想吗?如同物质一样,其实高层不存在所谓的贫穷问题,更多的贫穷问题其实是底层。而底层的问题是生存条件的缺乏,自身忙于解决生存问题,压根没时间多想。
而这种困局就如同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言的,是环境造成的。环境的本质就是地域、家庭,要改变地域、要改变家庭,从国家上来讲,就是要精准扶贫,打通交通要道,连接外面的世界,要招商引资,引进优势产业。从个体上来讲,主要就是个体奋斗,最现实的就像山里的孩子,要努力读书,走出大山,走入大城市,用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时候,生活的残酷就是一出生就决定了人生大部分的富贵,或许你很不服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来越认同这个观点。但是,认识到了之后,也不要消极和悲观。人生的曼妙就在于希望。如果《肖恩克的救赎》里主角所讲的,你要永远环抱希望,希望才是世间最有力量的东西。如果你连希望都没有,那么走出贫穷的概率就很小了。
要战胜贫穷,就要改变环境,改变环境。,可以依靠国家,靠投资、靠招商、靠扶贫、靠教育,消除区位、产业、教育上的历史。可以依靠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环抱希望,努力奋斗,小的时候靠学习,成大了靠事业,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创业,燃烧自己的小宇宙,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的逆袭。虽然,出生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真的是平穷之源,但真的并非不可战胜。
最怕的是心里的贫穷:你认命了,而忘记了去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