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读完《道德经》第二章,禁不住拍案叫绝,论教育老子当仁不让,是绝对的先驱者,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竟然高度吻合,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指出了方法,也提出了要求。
《道德经》第二章,以美丑、善恶、长短、高下、先后的相对理论为例,得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结论,告诉我们一个,遵循本源,顺其自然的道理,甚妙。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一席话无异于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也让我为之汗巾,我们苦寻不得的教育方法,其实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居无为之事”,就是要我们以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遵循本源,顺其自然,做到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不牢,就如同过分施肥的小苗,不但不会加速生长,还会导致小苗受损,枯黄,适得其反。
“行无言之教”,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并不是不说话,而是要我们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尽量避免无谓的说教。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有句俗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宿命论,而是影响的重要性。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这句话补充前一句,“无为”并不是消极待世,它只是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强调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充分肯定了学生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足学生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
充分解释了“居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并不是毫不干预,在适当的时机,还是要干预的。比如一棵小树,一旦枝丫多了,长歪了,要及时修整,使其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是这种干预,要排除自己的喜好。就是说,修树可以,但不是你所觉得的梅枝造型,或松树造型,而是,它自然成长的方向和预期要达到的目的。
“成功而弗居也”,是在劝诫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功成业就而不要自居。老子在给我们指出方法的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定的高度,有无私和奉献的精神。不要因有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以功臣自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没有了居功的心理,我们就不会有所失。我觉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居功自傲心理,我们就不会德行有失,做出诸如索要之举。二是,没有居功心理,我们就不觉得付出了很多,在成绩的主体——学生离开时,怅然若失。
总之,老子留给我们的方法是正确,永不过时的;他留给我们告诫是不容被忽视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都能守住本心,为我们的未来掌握正确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