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分电影资源分享散文读书
徐克经典《梁祝》祝夫人: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愿你我各自安好

徐克经典《梁祝》祝夫人: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愿你我各自安好

作者: 茶意品影 | 来源:发表于2022-06-25 07:55 被阅读0次

    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壶老酒 一部电影 一个知己,文章原创,欢迎品影。

    徐克导演的电影《梁祝》,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刻画了梁祝故事中的新人物形象——祝母。小时候看这电影,只觉得梁山伯与祝英台过于悲情,长大后再看这部电影时,只觉得祝母和若虚大师他们一个出家一个另嫁他人,何尝不是现实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电影凭空创作了僧人若虚这个人物,我一向对爱情故事中的僧人没有什麼好感,出家人不识风情,往往拆散鸳鸯。法海执笔,写下白蛇与许仙千古遗憾,始终令我无法释怀。

    出乎意料,这个若虚大师,虽然顶着情爱若虚的法号,竟然是有情之人。

    徐克另筑副线,由若虚和祝英台母亲担当。原来祝母年轻时离家求学,遇上真爱,荆扉攀不上朱门,结果男的出家,女的出嫁。

    徐克导演的电影《梁祝》,在千古绝唱的爱恋下,新刻画了梁祝故事中的新人物形象——祝母。祝母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年轻时无法考究她是怎么样的性格,中年时可以从人物形象中看出祝母她也不是一个古板严肃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我们先看一下时代 :东晋时期,北有五胡十六国,司马政权偏安江左,社会动荡不安,儒家知识分子大一统理想遭遇重创,加之宦官外戚之势,士人与政权逐渐疏离,转而以放任纵乐、离经叛道为要,追求名士风流和清谈之风。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东晋妇人也开放大胆,或废织嬉戏,或崇学尚游。

    在封建男权社会,女子长期处于社会低等位置,身心皆受到束缚。祝母,电影中没有全名,只是在若虚大师口中得知此女子姓单,是上虞人氏。

    生于东晋的单小姐受到了诸多约束。自东汉以来,士族制度不断发展,到魏晋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名门望族几乎垄断了官场要职,彼此又通过联姻加固地位,遂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称。

    早年间,曾女扮男装,游学于崇琦书院,与同窗男子相爱,但因门户之见而被迫分开,单小姐嫁入家势殷丰的祝家,男子则出家与山水为伴,法号若虚。祝母的叛逆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男装游学;二是勇于自由恋爱;三是对女儿祝英台的放任。

    一 . 男装游学:单小姐游学书院的大胆行为,既是当时女子渴望公平求学的心理反映,也是对传统女子恪守闺中的叛逆。当时约有十六七岁的年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就如女儿英台一样的年纪,什么都是新奇而又憧憬的。可以换上了男装去求学,可以读书认字。

    古代封建背景: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女性群体,从幼儿时期就会被灌输“女德”思想,而所谓“女德”主要内容就是“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四德”则是指“德、言、容、工”。

    简而言之,古代女性作为生儿育女的工具,从出生至死亡都要时刻保持“优秀”。对父母要恭敬有加、对夫君要低眉顺眼,对孩子则要精心呵护、教育。虽然生活在上层社会的女性,相对来说会获得一定尊重,但整体来说依然处于被动局面。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不仅没有任何人权和话语权。而且即使在各方面都能符合要求,有的时候也难免会被拳脚相加。总而言之是生活在古代社会的女性,实际上就是男权主义的附庸。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过着提心吊胆,亦或是索然无味的生活。

    如果大家认为古代女性形象,都是貌美如花、倾国倾城,并且都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恐怕就会让大家大失所望、大跌眼镜。因为按照封建礼教的道德要求,古代女性不仅要冰清玉洁、温柔敦厚,而且还必须做一个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在古代社会未“及笄”的女孩子,按照社会地位不同生活内容也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女红、琴棋书画,以及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当时未出嫁女孩的日常生活。只不过贵族女孩与平民姑娘的差距,绝对超出大家的想象。

    大家印象中的“琴棋书画”, 在普通人家女孩子的眼中都是奢侈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背景影响之下,很多平民女子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没日没夜的学习女红,而且农村女孩子还要学会干农活。

    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反差熏染之下,绝大多数古代女子的生活都非常乏味。从这一点来看她们的生活一点,都没有所谓的诗情画意之感。可以说平民女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其命运多舛的人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古代社会平民女性,出生之后就在不断被灌输“三从四德”思想。这也直接对她们的人生与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与精神束缚。在她们的思想中“女主内”,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且听从丈夫的安排照顾父母和孩子,也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份内之事。很多没有出嫁的女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学习琴棋书画,这主要是因为她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允许。亦或是连基本温饱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可能有精神需求呢!

    据《礼记·曲礼上》记载:“女子许嫁,笄而字”。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古代女子,长到“及笄”年纪就要将结婚提上日程,而“及笄”实际上才十五岁而已。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本应该,在父母面前撒娇或学习的年纪,却要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并且在出嫁之前不仅要学好“女红”,而且还应该熟练的掌握做家务的基本技能。因为平民女子在“门当户对”婚姻习俗的影响之下,所嫁之人往往条件也不是太好。所以也就根本请不起照顾老小的佣人,这些活计只能有已婚妇女来做。

    相信大家都了解“待字闺中”的涵义,简单说就是居住在闺房中的待嫁女子。如果逐字去分析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可以发现“待”就是等待的意思;“字”则是许配或待聘之意;“闺”虽然指代女子卧室,但也有黄花大闺女的含义。

    “待字闺中”本来应该属于中性词,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却只能形容王公贵族或富贵人家的女孩,因为在古代社会能够拥有,独立闺房的未婚女子并不多。这不仅需要家中房子众多,而且也需要有人随侍左右。

    大家即使不去深入思考也能明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能够有一间风挡雨的茅屋,或者土坯房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单独为自己的女儿,建造一座专门用来“待字闺中”的房子呢!

    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古代社会同样是待嫁女子,但不同阶层却有天壤之别。如果用简单而又直白的语言去概述,可以发现贵族女子如玉盘盛月,而平民女子就像草芥一般低廉,归根结底就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所致。

    通过分析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了古代社会,不同阶层待嫁女子的日常生活。作为“待字闺中”群体中的大小姐,她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比想象中更丰富。除了大家能够猜想到的逛街、梳洗打扮之外,其实还有很多附庸风雅之事。

    琴、棋、书、画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角,作为上层社会中的贵族小姐。由于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殷实的家境,所以她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比如,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就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大小姐。

    “女红”虽然在封建社会中,被很多贵族看作是低贱职业。但是在“三从四德”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贵族女子每天的必修课中,也必须加入“女红”才算圆满。因为即使身份特别尊贵也需要有手艺傍身,这样才能让丈夫和婆家人另眼相待。

    二 . 是勇于自由恋爱

    在“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的婚姻取向背景下,单小姐不顾世俗之见,爱上了门第普通的若虚,正如其女祝英台爱上穷书生梁山伯,是一种尊重自我、追求自由爱情的叛逆之举。

    当时单小姐可以去读书,属于“未及笄”的女孩子,按照十五岁及笄来算,不需要担心家庭的生活,还可以有读书写字的机会,以她的家庭来看绝对是官宦或者有钱人家。

    看她结婚以后对女儿的教养来看,她年轻时也是活泼可爱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有一颗自由的心,什么封建礼教都是扯淡。到了崇琦书院,单小姐性格好,有了好闺蜜,有了喜欢的人,这一段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

    单看若虚大师他出家前,也是如此大好地有为青年,他可以考中门第,再有一份稳定的官职,再去单家提亲,这样就不会有悲剧的开始,而延续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这一代。

    爱情的懵懵懂懂到后面的相知相许,单小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可以猜想那年轻的若虚大师家庭条件不一定很好,所以他就是梁山伯的翻版,没钱没势,就算做了官再努力十年二十年能有多大成就。

    梁山伯能够遵守诺言去祝家提亲,若虚大师出家前叫什么名字,谁也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努力过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知道他像笼中小鸟一样失去飞翔的能力,没有丝毫的进步。

    爱情和家族到底选择什么?我想单小姐一定有这样想过,如果选择了爱情,他们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刚开始两人相濡以沫,日子久了,整日无精打采,可是这种日子又是令单小姐或者若虚大师犹如油煎,突然他想到了,每天一早他就出门,很晚才会回家,所有的时间都消磨在了争吵中。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富丽,生存生存,连小偷和小狗都要努力生存。可纠结于柴米油盐,她依附于若虚大师,失去了勇气,这样下去只能一同灭亡。”

    能去哪里呢,或许只有一开始居住的书院最合适,回到这里,一切如旧,但曾经的爱和勇气已经失去了,如今只剩下了空虚。

    若虚和单小姐 爱情所需的条件:

    第一,追逐爱情与个性自由,是当时知识分子人心所向,但需要有经济基础,不可依附于他人。

    第二,所谓的摆脱封建家庭的婚姻自由,并不只是跟所爱之人一起生活,门当户对仍有必要。

    第三,活着并不是只为了自己,享受了家里的所有物质条件,家族的繁荣需得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三是对女儿祝英台的放任

    祝母选择嫁入祝家,其实就选择了对理想爱情的放弃,对现实社会的屈从,也必然按照世俗的法则生活下去,身上不乏势利、无情、残酷的一面。剧中,

    祝母丝毫没有受到传统妇德、贞烈观的影响而对女儿祝英台大加束缚,她从内心深处是充分尊重女儿的身心发展的。

    因此,她对祝英台非常宽容,允许她爬到楼顶上观望外面的世界,去想象和感受世界的广阔与美好;允许她走路大步流星没有淑女形象,只要自在即可,或是为掩人耳目才在两脚间系上绳子,维持走路的姿态;不强迫她做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事,诗词字画琴艺都没有强制要求。

    当祝父要检查祝英台的才艺时,祝母也时时替祝英台掩护、辩解,直到女儿的琴艺、诗词、书法都乱作一团,才决定送其到书院学习圣贤之道。而这,也是电影剧本推动情节之必需。

    《梁祝》电影,通过为数不多的场景,表现了祝母对早年爱情的怀念、不甘、惋惜的一面,也表现了祝母因长期在世俗生活中浸润而养成的自私、无情的一面,总体上是深情与势利并存的痛苦矛盾体。祝母对丈夫是顺从的,没有任何违背丈夫的行为。

    通过崇琦书院院士夫人的一句“她到底还是嫁到上虞祝家”,蕴含了一种无奈、叹息和同情,可见当年祝母与若虚之间的爱情也曾生死不渝、缠绵动人。

    而祝父的眼中时时处处只有家族声誉、士族较量等现实利益,这与向往爱情的祝母的真性情是相背的。在对待现实利益的态度上,祝父滔滔不绝,充满利益私心,祝母则顺水推舟地交流,从未见出她强烈的利益之心和对权势的见解;对待攀亲马家的态度上,祝父积极主动,畅想未来,分析利弊,祝母却表面欢喜,内心不赞同,也隐隐替女儿忧虑。

    可见祝母与祝父其实并不同心,二人毫无共同语言,而祝母展现在人前的却是“夫唱妇随”,其种种忍让、掩饰,抹去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顺着祝父的期待去生活,也正是其无奈嫁入祝家之后不得不有的妥协之举。

    因此,祝英台在面对若虚之问时,口中虽说祝母“嫁了一户有钱人家,管理全家上下事务,生活得很开心”,其实不过是敷衍之词,她对母亲生活中强做幸福的状态十分清楚。

    如在梁山伯求亲时讽刺挖苦,为了获知梁祝真相,不惜软禁女儿致其神思恍惚、形容憔悴,酷刑逼供仆人长贵和丫头小灵子,目睹丈夫喝令家丁打伤梁山伯而无动于衷,从祝母送祝英台到书院求学,到其与梁山伯对峙辩论,无不以“光宗耀祖”“我们祝家”为据,俨然已经达成了对自己“祝夫人”身份的认同。

    祝母一生中真正爱过的唯一的男人是若虚,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她曾经的生命之光,她也为此付出了余生的死寂生活。在其内心深处,始终对男女真挚的爱情存有善意,又因为现实中她所处的士族地位,只能选择拆散梁祝。 梁山伯考取功名,成为县令后到祝家提亲时,祝母对梁山伯百般刁难。

    以马家所送之聘礼、高级食品“珍珠燕窝枣”、马太守是梁山伯上司等理由使其难堪,最终梁山伯坦然带笑,讨好式地大口嚼饼,祝母被他对祝英台的真情打动,随之允许其进入庭院,到楼台与祝英台相会。

    当祝英台对祝父表明心迹,不愿嫁与马家,且说出自己与梁山伯之事,祝母的神情充满了震惊、心疼、悲恸、激动、强忍等复杂情绪,显而易见是梁祝之事触动了她的往事,令她既对曾经的自己追忆感慨,又对女儿命运的不测而担忧。

    为了使梁山伯给祝英台写绝交信,以阻止祝英台痴狂自虐,祝母前往梁家,满怀激愤地说了以下话语:“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你和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表示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吗?要怨就怨你生错了地方,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能改变这个时代。”

    而这也是对她已经葬送的爱情的不甘,是她年少时曾有过的控诉,是她对这个无情时代无法获得理想爱情的悲哀的责问。 若虚为梁祝之事找到祝母,希望她能给二人自由。

    祝母一怒之下,扇了若虚耳光,生气说道:“说得挺潇洒,放得下就不会出家做和尚。”

    当若虚离去,祝母独自站立在庭院瀑布前,从她微微颤抖的背影看出,若虚的出现以及若虚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她,让她反思自己对梁祝爱情的干预,心中充满悲凉与叹息。

    她答应了女儿最后一个心愿,出嫁当天从梁山伯的坟前经过,是尽了为母的最后一点心力。 年轻时与若虚真心相爱的祝母到顺从丈夫心意阻止女儿恋爱的祝母,其实并没有完全蜕变,她虽身处“祝夫人”的身份。

    却并未丧失对真爱的同情和善意,面对女儿的同窗之恋和重蹈覆辙,她希望其能享有爱情,实现自己的未竟之志,又从自身的悲惨教训出发,意识到二人不可能有善果,其同情最终让位于现实利益和夫权之威。

    后又对梁山伯说“你们相识不过半载,很容易放下”。如此,都是一位在东晋士族制度中只重地位、不重真情、恪守纲常礼教、对下品寒门蔑视和无情的上品贵族夫人形象,也可以看出其在是非利益之前。

    首先考虑的是家族威望,而不是真情的可贵,认为权势重于一切,理想的爱情都将败给残酷的现实。这样的祝母,是失去温情、心灵干涸、无情冷酷的士族牺牲品,和祝父一样不具人情味,满眼是高低贵贱的世俗衡量准则,内心空虚无我。

    综上,徐克导演的电影《梁祝》中的祝母,虽非故事女主人公,却是全剧中最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爱过,恨过,无奈过,绝望过,从轰轰烈烈的爱情追求到行将就木的凋萎人生,从纯真、勇敢、热爱自由到世故、冷漠、维护士族制度,她成了那个社会里纠结、矛盾、半醒半睡的个体。

    祝英台的爱情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延续和重现了祝母单玉婷年轻时的爱情悲剧,女儿的重蹈覆辙决定了祝母对梁祝二人爱情的复杂态度,也使她成为梁祝爱情与世俗冲突的缓冲剂。

    就结局而言,母女二人,一个选择顺从俗流、放下自我,一个选择执着真爱舍弃生命,其实都是自由爱情不为时代所容的牺牲品。

    送给祝母和若虚大师的文章:

    曾经我以为你是我的山川、是我的河流。但是最后我发现你唯独不是我可以停泊的港口。

    后来的后来我发现我要的可能不是爱情,而是一个可以带我离开这枷锁的人。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他哗地一下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己的骨头!

    我无限眷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两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

    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

    说:若虚,愿你我各自安好,来生再见 … …

    以为旧事从此灰飞湮灭,岂料少年风月,误触旧恨。这段情节,为主角的悲剧作了铺垫,上一代抱憾终生,怎料到下一代重蹈覆辙?命运几时顺遂人心?

    另外一项令我始料未及的安排,就是梁祝不是自己化蝶,而是由若虚代劳。电影结尾,若虚捡起英台生前所绘蝴蝶图画,撕去留白地方,让蝴蝶展翅。

    死物透过六根清淨的出家人获得生命,此后享受永恒的自由;相反英台把蝴蝶困在瓶中饲养,真是讽刺。

    徐克就是利用这些新营养,培育出新品种蝴蝶,红尘中又得以添上色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克经典《梁祝》祝夫人: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愿你我各自安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vg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