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到晚,从日出到日落,从休憩到劳动,其中混杂着睡觉、吃饭和少量的运动,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你要从中找出令人欣喜的新鲜题材,谈何容易?于是,人们选择自己钟意的作家和他们的书籍,从书籍中寻找到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这恐怕这个时代还需要作家这类脑力劳动者的原因吧。
只是这可以一度填满大脑空白的生活,尽管合理,但毕竟是一种想象。好比你站在山边想象峰峦的神奇、山梁的俏丽,或者你站在城边,想象大街小巷中的烟火气。其实很多生活只是你还没有经历过,一旦经历过了就会觉得接触到的人只是角色和身份不同,人性基本没有变化,生活的本质也没有变化,还是吃喝拉撒,还是大清早出外赚钱,黄昏回家,然后吃饭、睡觉。

那么,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鲜事儿呢?肯定有。女子十有八九注重穿衣打扮。把尖领或者黑色蝴蝶结从前边位移到背后;中短裙的前摆特意装饰一块布料,在主人款款移步中不时地跃动;在运动裤上镶嵌几根白色的飘带,在跳舞时不断地翻飞。饭后漱口,这是讲卫生的好习惯。一般情况下,往往是手捧水往嘴里送,有的干脆侧弯着头,用口接自来水。我在某机关开下午会,在盥洗室发现一工作人员专门拿漱口器且紧压它在口腔里喷洒,类似于浇花的喷雾器。限于篇幅,我不一一举例了,相信简友在时尚与幸福的生活中一定会发现更多新鲜的事物。
这些新鲜的事物完全可以走到我们笔下,但这究竟算不算异质呢?我想,如果只是形式上的翻新、改造,一大半应该不是,如果内容上有更替或者较大改变,一小半可能不是。既然是异质,必须更加注重内容。
感知异质,必须跨越阶层或者干脆寻求后退几步。跨越阶层,就是去接触朋友圈以外的人,后退几步,就是从年轻人甚至儿童的视角去观察这个日益变化的世界。简单地说,前者是求新,后者是童心。作家沈书枝在《八九十枝花》的“序言”中说:“周作人的文章里,也颇注意儿童心理学,《儿童杂事诗》记少时爱好与故事,是十分可爱的书。而废名写文章时,更常有一个小孩子的心隐藏其中,这大约也与他天真朗直的性格有关。”
感知异质,还需要有一个逆向思维。发散式思维,当然要紧,但习惯于逆向思维之后也许能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想想自己的内心,也十分地无奈,谁让我们走向创作这条不归路呢?
陈水河整理于2022年8月10日晚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