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电影新视角今日看点
《我爱我家》:中国式喜剧的圆润感

《我爱我家》:中国式喜剧的圆润感

作者: 喳西 | 来源:发表于2016-07-14 21:45 被阅读211次
    葛优与贾家的合影

    1993年夏天,一部说是电视剧却有小品氛围,说是小品却又有着电视系列特点的“情景剧”概念的作品进入到大家的视野。《我爱我家》是英达与大舅子梁左的一次“吃螃蟹”的合作,也是中国第一部里程碑式的情景喜剧。

    没有“屎尿屁”,没有尖酸刻薄,不是贫嘴狗血之后长长的大道理,《我爱我家》几乎达到了一个“中国式”情景喜剧的最高峰。但翻越这座高峰之后,除了《武林外传》能稍稍向他靠近一些,几乎再也难看到一个现象级的优秀情景喜剧了。

    他究竟有多经典?要看你如何去定义“经典”,或者我们再来重新看看这部剧第一集《发挥余热》充满讽刺却又不突兀的剧情。

    文兴宇饰演的傅明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却仍然不肯退下来,好不容易在家人劝说下退了下来却不肯闲着,要主持家里的“日常工作”,不停的在家里折腾,要打造一个供20人洗澡的小型浴室,要重新铺一遍木质地板,家里人要暂缓也不听,最后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灰尘污水四流之后才停了下来。

    虽然重新让保姆小张主持家里日常工作,但他不甘心,要搞“政变夺权”,说贾小凡不思进取,搞偷听说贾志国跟和平要离婚,说大孙女圆圆有历史遗留问题。最后小张问傅老为什么明明她来主持日常工作,却偏偏要她退居二线?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在餐厅里小张说:我们这不叫丫头,叫服务人员——满嘴的四川口音。再看看傅老抽烟的姿势,是不是突然就觉得这一幕怎么充满了意识流的讽刺。

    是不是很眼熟的姿势

    这是英达的第一部带实验性的情景喜剧,本来他是打算用这部作品趟趟路,在他的考虑中应该是一部没有什么亮点也不会挑出太多缺点的剧,在这之后应该是第二部、第三部才是真正应该“火”起来的作品。

    但现实恰恰才是最出人意料的,《我爱我家》才上映不久就获得了观众交口一致的称赞。7月11日光明日报刊载评论称:“实际上,在这些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段子背后,创作者展现出的文学内涵同样值得关注。人们发现,剧中哪怕只露脸一次的配角的台词,其中都常常伴有文学名著、曲艺作品、历史事件的融会贯通。最难得的是,这些语言亮点并没有喧宾夺主,它们恰如其分地依附于人物形象和剧情节奏上,成为《我爱我家》的亮点之一。”

    《我爱我家》上映时正是国家社会处在转型期,改革开放在总设计师的规划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总有一些思想没有转过弯来的人,要逆势而行。

    1992年贾家大媳妇和平“南巡”下深圳慰问演出,还跟贾志国在电话里唠叨着“别唠叨了这是长途,烦人。”与此同时,退居幕后的设计师也站出来,重新为改革开放发声:“谁想变也变不了,谁反对改革开放谁就垮台”。

    由此看来《我爱我家》不仅仅是一部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更关注的是历史在小人物身上所反映出来的进程。而这些暗示针对性极强的剧情,却又在梁左、王朔等人的编写中,变得更加圆滑,更像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表达意见时的委婉与诚恳。

    红遍大江南北的“葛优躺”

    一部剧集,不论是电视电影,还是情景话剧,均离不开故事本身。表演也都根植于推动剧情的台词。电影电视可以通过音乐、环境的转换来带动人物关系与故事的前进,但情景剧的道具布置从根本上就限制了外部环境所能提供的剧情帮助。

    《我爱我家》诞生的时间太早了,以至于电视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把控这个看似是话剧的表演形式。得益于梁左以及王朔等编剧的文字功力,《我爱我家》愣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将每一集故事都表现的栩栩如生。

    贾志新的饰演者梁天就说过:台词就是表演本身,台词说着说着,表演也就跟了出来。可以说,梁左身为编剧担纲,功不可没。有趣的是,在每一集的片头演职人员表的字幕上,梁左的头衔是“文学师”。

    喜剧剧本、相声台本这类的东西,在中国一直属于大家不屑写,小家写不来的境地,而梁左属于全中国最早尝试通俗喜剧的科班出身人员,一开始写这些东西,并不如何受尊重。

    但当《我爱我家》开始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贾家有个老官僚叫傅明的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喜剧中所能蕴含的文学能量是如此之大。

    到后来有个著名段子:当他在(梁左)剧本里用了个特别得意的情节,就会和英达说:“老英达你看这个情节怎么样?我原本是打算留给我的小说――直接拿诺贝尔奖的!要不是你们都一死儿地求我,能这么随便用到这破戏里吗?”

    全靠语言冲突来表现故事剧情

    《我爱我家》的巅峰成就,是在他的前40集。密集的段子目不暇接,而每个包袱都在演员的台词冲突中自然而然的抖露出来。我想这才应该是真正的“中国式”喜剧。

    二十几年过去了,《我爱我家》似乎又莫名其妙的火了起来。其实这再正常不过,当人们厌倦了“屎尿屁”,厌倦了“一个喜剧还一脸正经”,厌倦了由装模作样的段子组成的所谓的“喜剧”,真正的喜剧还是会回归到人们视线中来。

    冯小刚早年几部贺岁喜剧,走的也是这个路子。《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后来将讽刺挖苦进行到底的《大腕》。演员们不会上蹿下跳,装疯卖傻,也不会像现如今的喜剧全靠包袱的堆叠而不讲究故事的铺垫,尤以《大腕》结尾里李成儒扮演的地产商“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一语成谶。

    语言的艺术在于情节的铺设与角色间的冲突,往往几段话就能调动起观众的注意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将早已设好的包袱恰到好处的抖露出来。《我爱我家》将这种艺术发挥到了一个巅峰,以至于后来的追赶者虽然前赴后继,却难有超越。

    《武林外传》虽然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了一篇武侠世界,在混乱的喜剧市场里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但后续的《龙门客栈》则完全凸显了这种现代戏古代演的缺陷:包袱与艺术核心的撕裂感。尤其陆三金在每一集长长的嘴炮说教,更像一个啰嗦又惹人嫌的“长者”,让人笑的尴尬,笑的踉跄。

    中国式的喜剧终究讲的是举重若轻的语言艺术,有艺术的厚重能经得起反复的琢磨,让你不知不觉就接了他的包袱,记住了再过几年都能咀嚼出新花样的梗。

    距离下一部《我爱我家》不知道还有多久,但愿中国的喜剧编剧能更加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爱我家》:中国式喜剧的圆润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xy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