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其“有”的房子建得越大,里面“无”的空间才越多。所以,“无”不是对“有”的否定,而是“有”能被容纳的基础;“有”也不是对“无”的否定,而是“无”得以扩充的前提。
2.“有”的获取,其目的不应该是去塞满“无”,而更应该使用“余有”去扩建“原有”,使其“无”的空间进一步增多,以便为更多的“有”提供暂时的闲置处。
3.“无”不仅能起到暂时应纳外“有”之临的作用,还可用于安置行将遗弃的旧“有”。以此观之,显然是“无”的空间越充足,新陈代谢的效率才能更快。
4.外来之“有”五花八门,因此有必要将“固有”这座房子设计得更加条理化、有序化,这样才能在放置“新有”时不手忙脚乱,不至于到时候把不同的材料搅混在一起。
5.当然,所有外来的“有”不能全都适合据为己有,这种情况下拿来的“有”必然要占据一些“无”。由此,一方面我们要在此之前尽量扩大“无”的空间,以免将原有空间塞满而造成拥堵;另一方面尽量选用高强度和承压能力的韧性材料筑造“有”的房子,以免“有”的房子承受不起外部冲击。
6.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占据“无”空间的“有”只是暂时性停留在此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紧盯着这些流变物,而不去使用它去扩建“无”的空间。更彻底的说,原初“有”的房子也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其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另外,“无”也得时刻充当“有”交替的中转站,可见“无”也不太能安定。总之,“有”和“无”组成的这间房子于我们而言只是过程的参与者和管理者,而不是能据为己有的所有者。
7.可以设想的是,如果想要这座“有”和“无”组成的这间房子真正发展成大厦的话,就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地基,以及承载力超强的支柱。这样看来,组成它们的材料既要结实,又具备持续发展强大的潜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