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触及家庭教育的痛点

触及家庭教育的痛点

作者: 易夕颜 | 来源:发表于2016-12-06 10:48 被阅读0次

                

    今天整整一天跟随着朱云龙老师观看并思考韩国电影《四等》,电影主体讲述了男主金光洙年轻时仰仗自己的天赋,在赛前连续11天打牌赌钱不去训练,教练气急之下打了他,他一气之下夺下棍子,没有回头的走了,自此放逐了自己的未来……16年后,另一个少年金俊浩走进了他的训练生涯,而俊浩从来没有要夺第一名的欲望,每次比赛都只能屈居第四。但俊浩是真的喜欢游泳的,所以在投到光洙门下,经历颓废派"粗暴"手段修理之后,成绩真的提了几秒拿了银牌。然而这一切都是他遭受了一次一次的挨打换来的,俊浩说,他不想挨打,在光洙又一次打他的时候逃跑了,这一次是俊浩选择放弃自己喜欢的游泳活动。

    那一夜晚,俊浩听着家人因为他宣布不再游泳而引发的争吵,听着弟弟念的一首诗:"心住在未来,可现实往往是可悲的——普希金"而辗转反侧,终于,他问了妈妈一个对他来说有点艰难的问题:你是不是宁愿我挨打也不想我拿第四?看到的回答是复杂纠结的泪光,因为说不出口的答案是"是的"。之后俊浩又主动去训练了,影片的结尾运用的拍摄视角是从俊浩出发的观众的对面,像是自拍的实录:总统杯大赛上,从少年喘着粗气的进场,到入水,像鱼一样流畅的游动,冲刺,成绩显示新的记录产生!

    粗看,似乎是一个励志故事,故事一层层掀开,藏着的,是一把剑,它戳中了韩国社会的一个个少有导演去触碰的痛点。关于教育、关于家庭、关于梦想、关于人生,它提出了很多一碰即痛的问题,也给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而今天就教育关系及家庭教育聊聊我的观察点。

    金光洙的教练和金光洙,金光洙和俊浩,俊浩和他的弟弟,这三组关系上我看到了可怕的教育思维观念的复制及原生家庭习惯的继承,清醒的看到这一点是很可怕的。金光洙,曾经因为不堪忍受暴力,放弃了大好的选手生涯。但是在训练俊浩的时候,他木棍扫把脚蹼无所不用,打起来从不手软。天真单纯的俊浩喜欢着游泳,其实并不需要大人操心。可是教练为什么要打他呢?从金光洙身上看那是因为他在一次赛前被教练死打后留下的阴影或训练习惯,这种教育的烙印会像针一样深深的刻在你的血液里,难以自拔,更可怕的是俊浩发现弟弟偷穿他的泳裤后,他也毫不犹豫地拿起扫把命令弟弟趴在地上,嘴里说的居然是和教练打他时一模一样的话语“你做了该打的事”。看到这里,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慌,受虐者成为施虐者时,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冰冷和怨恨。我们一不小心都成为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同时,暴力似乎不仅仅是暴力,当教练打金光洙的时,它代表的是规则与条例;当金光洙打俊浩的时候,它代表的是教练的教课费与母亲的欲望;当俊浩打弟弟的时候,它代表的又是兄长的权威。导演巧妙的通过这些细节立体式的连续,来证明观念思维行为意识延续的现实性和无力感。

    但,对俊浩而言,真正的暴力来自父母。我们成人自以为在爱着孩子,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殊不知最伤害他们的是我们。来看妈妈,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孩子参加游泳比赛,结果得了第四名,孩子挺高兴,坐在车里吃东西,但妈妈却认为你得了第四名应该难过,怎么还有脸吃东西?难道你要过这种差劲的人生吗?听到妈妈的指责,孩子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这种场景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情绪宣泄式的说教),只是深浅而已。

    让我们来思考这两个问题: 妈妈为什么让孩子去学游泳?并且在孩子放弃游泳后歇斯底里?

    她先后说出了两个原因:一个是:你想永远这样生活吗?二个是:想让孩子通过游泳进入大学。这两句深植妈妈思维里的话,就是妈妈的价值观。

    成绩的4等(第4名),则刺痛着妈妈的安排。

    “名次重要”的观念背后,是我们习惯于关注结果的思维习惯,极容易进入情绪中患得患失,无法享受到过程中的各种美好。孩子长期处在家长的这种言语和行为之下,最初感觉到各种委屈和无措,最后要么变成受不了结果而逃避的人,要么变成为了创造结果不择手段的人。即使最后得到满意的结果,也极少享受到过程本身的美好,相反会被结果的不断“更新”搞得筋疲力尽。所以还是价值观的问题,朱老师的解读是:孩子开心我也开心,比赛结束直接回家。吃饭,在不经意间说一句,我最近也学习了一些关于游泳的知识,看到你在游泳的时候划水动作有点不妥,可能影响了你的成绩。这样,妈妈就和孩子一起享受了这个快乐的时光,孩子不关心名次,只是喜欢游泳,所以妈妈就从孩子关心的角度来讲。一旦孩子的兴趣上来,他就会主动要妈妈给他请教练等,孩子主动,妈妈被动。这就是你要下苦功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教育的中心到底是谁?是要以教育者为中心,还是以被教育者为中心?而在妈妈这里,只有世俗的成功,没有生活本身的快乐,她无法体会小俊浩自由自在游泳的快乐。就如,她到寺庙里祈福,心愿之一是俊浩拿到金牌,小儿子考个好分数,老公身体健康,当儿子问她,妈妈那你自己呢?她想了一下,说“我没有”。看到这里,我们是该感动呢还是悲哀?一个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希望、未来,都依托在孩子和丈夫身上,又把孩子的“成功”与“幸福”划上等号,并为此“崇高”目的鞠躬尽瘁的母亲。她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兴趣,也没有信仰(去教堂也是为了找关系),最后当俊浩提出不再游泳时,她崩溃了,她无法接受貌似前方不再带有光环的未来,退出意味着绝望。这样的心理就能让我们容易理解当孩子不再符合自己的期待,失望就会变成绳索,变成利剑,变成赤裸裸的一句“你的人生是我的,你有什么权利?”当俊浩问妈妈,我被打得第一和我拿第四,你怎么选时,妈妈选择了前者。我相信俊浩的内心该如何的苍凉和无助,可是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在扮演类似的角色吗?原來在英雄迷思光环下,没有人能真正的做自己,不管是谁都一样。

    那么,父亲呢?原来在韩国,父爱同样是缺席的。不仅如此,我觉得父亲在孩子的人生关键期缺乏相应的智慧,而错失了很多教育的契机。如,俊浩经过魔鬼式的训练,终于突破了第四名的魔咒,获得了第二名。举家欢庆时,他发现了儿子的伤。他的处理方式较为简单,和妈妈吵架理论,为什么保持沉默?后来又用钱“贿赂”教练,目的是不让儿子挨打。父亲并不知道儿子内心真实所需,尤其不了解俊浩拿到第二名的意义。一个人最高尚的快乐应该是经历重重磨难,而后获得的成功。这比别人吃喝玩乐感受到的快乐要至上的多。所以当他发现真相时,首先应该问的是俊浩的想法,第一名被打,你自己如何去选择去看待?若你依然选择第一名,可能要承受更多的磨难,当然爸爸妈妈会坚定的站在你的这一边,不会任由他来打你。若你选择另外的活法,我们也同样尊重。让孩子自己来判断,自己来负责自己的人生。然而父亲选择了用钱去解决。结果是孩子照样挨打,因为教练深谙妈妈对挨打默认的态度,他认为再打也无大碍。结果反而是孩子反抗了,他从泳池逃了出来,结论是我再也不想游泳了(当然俊浩最后还是回到了泳池)。父亲对此的态度很让人失望,允许孩子逃避了。在这个点上,俊浩逃避的是挨打,不是游泳本身。而父亲没有引领孩子去直面困境,去解决问题,没有让孩子感受山一样的父爱。朱老师是这样处理的:父亲是一名记者,可以收集证据写成报道,再给孩子看,告诉他,报道一旦发出,教练这辈子可能毁掉了,也可以不发,我们重新寻找。这样做,既可以激活孩子身上的善意,也可以让他重拾信心,重新悦纳自己。

    俊浩让我们心生疼意,影片的结尾比赛后气喘吁吁的少年,拖着疲惫的身体穿过人群,来到休息室里,面无表情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过了一会儿,他默默地笑了。他是不是想到了自己的一句话“妈妈,我今天拿了第一,可以真正的游泳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触及家庭教育的痛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el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