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当我们在外拼搏久了,累了、倦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
然而,生活的真相总是残酷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家”仿佛成了一把尖锐的利器,刺出过他们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1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都挺好》剧中,苏明玉(姚晨饰)的遭遇看起来简直比《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更胜一筹!
因为母亲严重的重男轻女,嫌弃苏明玉是女孩,从小就不给她好好吃饭。饭桌上,俩哥哥总是火腿加鸡蛋,而她就是一碗泡饭。俩哥哥不是果汁就是牛奶,她只能喝上白开水。不仅如此,她每天都要洗碗擦桌子扫地。临近高考了也要帮二哥洗衣服。
为了两个儿子,苏母卖女儿房子供大儿子出国,砸锅卖铁给二儿子找工作,却不肯出钱供女儿去她想上的清华大学,让苏明玉读免费师范生,甚至要她立马辍学打工。对此,苏母的解释是:“一个女孩子,上好学校有什么用。”
当伤心悲愤的苏明玉质问母亲到底还有没有把她当做家人,母亲理所当然地答道:“苏明玉,你是个女孩,怎么能和你两个哥哥比呢?况且我们只养到你18岁,你以后是要嫁人的,再说老了也不用你来养。”
《增广贤文》里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家庭中,语言暴力的杀伤力不亚于对身体的伤害。苏母对女儿的苛责和嫌弃充斥着苏明玉在家中生活着的每一天。在委屈和不甘中长大的苏明玉,终于在大学的时候跟母亲决裂,再也没有回过苏家,母亲临死前都没有见她一面。
哪怕成年后,二哥苏明成对妹妹更是毫无感情可言,甚至因为一次误会在车库里毒打了苏明玉,看得一众网友恨不得隔着屏幕手撕苏明成,这哪是亲哥哥啊?
这个家庭给苏明玉带来了什么?母亲的强势和对女儿的轻视、父亲的懦弱、二哥在家中的霸道蛮横都在她心里留下了阴影,长达十几年对原生家庭的不满,让她不得不努力逃离这个家。
十多年后,她在母亲的葬礼上见到了家人,没想到二哥的蛮横再一次激怒了脆弱的神经,她终于还是忍无可忍逃离了,十年前与母亲决裂逃离了家,十年后再一次逃离了母亲的葬礼……
武志红在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往往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这个通道,远大于战争的破坏力,因为至亲之间的相互伤害容易让人丧失对人性的希望。
2
知乎上有个帖子,为何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爱与痛的起点?父母真的皆“祸害”?
留言中不乏对家的讨伐者:“每次看这样的话题都感觉愤怒和想哭”“小时候爸爸经常家暴我们和妈妈,他一直是我最最讨厌的样子,没想到长大后的却差点活成了他的样子”......
“滚!出了这个门你就别回来!”
“去死吧,权当我没生你这么个东西!”
“早知道你是白眼狼,当初生下来就该掐死。”
“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嫁了个大窝囊废,生了个小窝囊废。”
一位已经当了妈妈的网友回忆起小时候遭遇过的语言暴力,依然对自己的妈妈无法释怀,妈妈曾经说过的那些更狠更脏的话,她实在说不出口。那些随时而来的斥责和辱骂,成了童年无法摆脱的阴影。
有时候,“有毒的父母”往往会伴随着“中毒的孩子”。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那些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在传统思维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尤其是当我们无法摆脱时,那些灰暗的感受更是无处安放。甚至无意中会沿袭这种“灰暗”,将这种创伤从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一不小心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感、情绪、性格、人格的启蒙和养成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些长期没有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长时间的不平等对待,会感觉被父母、家人嫌弃,常常会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和恐惧心理,丧失热爱生活的能力,让他们不敢爱、不会爱、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配爱。
3
《都挺好》剧中,长大后的苏明玉虽然用实力和拼搏演绎了一番“小时候的我你们爱搭不理,长大后的我你们高攀不起”的人生逆袭,在孤独中倔强成长起来的她何尝不渴望来自家人的温暖呢?
越是内心敏感的人,越能在一饭一蔬的细节里感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苏明玉的心中,母亲、父亲、大哥、二哥还是她割舍不掉的亲情,她努力与他们划清关系,可是依然会为他们愤怒、伤心、流泪。即便嘴里说着“苏家和我没关系”,内心分明是在乎的啊!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倘若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爱、会爱的家庭里,那是我们的幸运,它会成为我们一生的滋养。但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正如剧中一样。
曾经,张韶涵
也长期挣扎在原生家庭的泥潭中,母亲不仅拖她事业的后腿,还散布她的谣言。被家伤害最深的时候,张韶涵曾经一抑郁,最终用自尊自立自强,摆脱束缚,重新迎来自己事业的高峰。
对于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张韶涵在《吐槽大会》上这样说道:“伤害了就是伤害了,毕竟你不伤害我,我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有人说,要感谢那些曾经伤害你的人,因为是他们让你变得更强大。其实,最要感谢的不是伤害,而是我们自己。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真正决定我们的不是经历,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过去的伤害,本身就证明了我们有能力走过那些伤害。

若是你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很难愈合,很难忘记,要做到原谅,可能也会很难,但至少学着放下。就像苏明玉一般,自己学会强大,才能从“樊胜美”活成“安迪”。
纵然没有被家温柔以待,也要勇敢迈向自己的人生,只有足够强大了,去拥抱大千世界的更多可能,爱、幸福与自由才会点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