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在看《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人际关系名著。
昨天我还在说或许是因为我目前对人际关系能力没有太多的需求和渴望,所以还没有受益匪浅的感觉。
但今日继续看下去,意识到即便没有发展人际关系能力的需求,这里面提到的一些道理也是适用于日常生活的。
文章第二篇第6章讲到作者在邮局办事,他发现办事员闷闷不乐,他不是责怪办事员的工作态度,而是在想“这些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似乎早已磨平了他的热情”,并用夸奖他头发作为开始,和办事员进行闲聊,给办事员的琐碎工作了增添了一点亮色。
别人从功利性的角度看待这件事?问他这样做有何企图?他在书里写到“如果人人都如此自私阴暗,付出一点小小的善意和一句真诚的称赞都索求回报;如果我们的灵魂渺小如尘沙,那么失败是注定应得的惩罚。我对邮局的那个小伙子别无他求,只想要一个无价之宝,我也确实得到了——我得到了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美好感受。即使这件事过后许久,这美妙的感受仍会在心中流淌,在记忆里欢歌。”
他的做法正如他在第一篇第2章摘抄的那一句谚语“此生之路,我将走过;走过这一次,便再也无法重来。所有力所能及的善行,所有充盈于心的善意,我将毫不吝惜,即刻倾予。我将再不拖延,再不淡漠,只因此生之路,再也无法重来。”
虽然我没有提升人际关系能力的需求,但作者的这些行为和谚语依旧让我感动。
他让我想到:我也曾因为在上公交车时给别人提一下行李、在公交车上帮老人注册健康码、帮入职人员填写对他们而言复杂的网上申报(尽管不是我的工作)而感到快乐。
但我在这种事不关己的企业文化下逐渐麻木,我开始推掉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寻找岗位负责人,尽管我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来看书,但我却并不快乐。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罗翔老师在《法治的细节里》说的那一句“如果,我们只是通过阅读营造一个假象的世界,却不愿走入真实的世界,并关心真实世界中他人真实的苦楚,那么,这种自我欺骗式的阅读毫无意义。”
文章第三篇的第2章和第3章是讲“尊重他人的观点,绝不要说“你错了”和如果你错了,请坚决果断地承认错误。
我觉得这两章是一体的,第2章讲的是待人,而第3章讲的是律己。
如果我们在生活带着优越感和指责对方的语气指出别人的问题,会让对方陷入难堪,激发对方的逆反心理,使得事情适得其反。虽说表面的争执或许赢了,但说不定会有更深层次的损失。但若我们被别人这样对待,如果我们真的错了,一定要坚决果断的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第三章里作者也写到“勇于承认错误能够令人产生自豪感、承认过失是高尚之举,你会为自己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也让我想到想到高中时有一次作弊被一个监考老师逮住了,并且没收了手机。尴尬的是他成了我下学期的数学老师,当他走进教室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下课后他把我带进办公室,语气温和的告诉我希望我不要因为之前的事对他心存恨意,抵触这门课程。
我告诉他其实我挺感谢他拆穿我作弊的,因为从会考后我对作弊有了依赖性,因为懒得动脑子(所以我作弊不是为了好成绩,也只是稍微抄一部分题,把最终成绩控制在我的水平内)。但他收了我手机后,我自己考完了一次试,心里觉得很踏实,也改掉了作弊的毛病,老师也很欣慰我的认错态度。
就长远来看这个件事对我也有好处的,后期他会格外关注一下我的数学成绩,我在高三后期的模拟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升了一点我的成绩,所以后期我对自己是有把握的,当进入高考时我没有心虚,后面也以艺术生中还不错的文化课成绩进入了我能考上的大学。
而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我每当想到自己那一次得认错态度,我都会由衷的为那会的我感到一点自豪和喜悦。
其实曾经的我,总是把一些实用类的书籍刻板的看为成功学,并嗤之以鼻。网络上也不乏出现类似-国内阅读功利化现象严重 不爱名著爱“技术”等标题的文章。他们抨击着这些人被功利化侵蚀,把读书当成满足实用目的的手段,并背离了阅读的本意——心灵的自我净化和陶冶。
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市场上存在很多成功学的书,也承认有很多书的内容只是在众多书里复制粘贴。但我们也不应该因为市场存在这种问题,而把所有的实用性书籍一杆子打死。
既然市场如此,那挑选书籍的能力可不就落在我们读者的身上了吗?那能力该如何去获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