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生命里的遇见》序
江苏灌云苏北小镇,据说居民是贤相伊尹的后代,性格迥然相异。然其处于秦淮以北,民血气刚烈;临水(盐河)近山(大伊山),风习淳朴。余自甲申年六月十六来此,无不耳濡目染此地民风。因遇多情人与事,既铭心刻骨,又感动萦怀。所遇者甚繁,久记于心,让余温情暖暖;而后虽历经种种,深怕忘却。若此多情人与事,置若不闻于外人,岂不可惜?遂于丁酉年九月,以鲁拙之笔录之,供后来者念之,感恩之。故随忆随想随记,始作于今夕;每人一篇,或交叉,或未重叠。名曰《感恩生命里的遇见》,是为序。
侍鹏举和唐晓红一家
张晓风说:“使万物清朗的是秋天,化幽隐为透明的是满月”,我说:融无血缘为家人的是侍鹏举和唐晓红一家。客居灌云十几年,我处处感受着家的温暖。侍鹏举一家人是我叨扰最多的,但侍鹏举总是说:“我又没把你当成外人!”
我与他们一家的相识是从一次学校召开外地老师的茶话会开始的。那天,非灌云籍的老师们都集中在四楼的会议室。陈校长和马校长让我们每个人都谈谈自己在这儿的感受,当时在场的就有唐晓红老师,带着只有四五岁的侍子轲。那时我才知道,一个说着顺畅灌云话的唐老师竟然是湖南人!后来,一次放学下班,我适逢侍鹏举,因与他一路,便随意聊了起来。他告诉我他的爱人也是外地人,是湖南的。也是在那时,我才知道他们是一家的。
后来,2006年10月,学校给我们租房子,房东就是他们一家。只要是缺东少西,我们到楼下说一声,侍老师便来帮忙解决,其实有些事情已经超出房东的职责了。刚到租房不久,他和他的父亲侍叔叔给我们弄了一个很大的晾衣架——晾衣架那么重,从楼底抬上来,真是辛苦了他们,但他们什么也没说;他们不说,不等于我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完全可以不弄,或是让我们自己去抬上来。对此,我深感于怀:人的好与恶是不用言说的,好人从不说自己是好人,相反亦然;生活中,我们从身边人的言行知其品性——“垂緌饮清露,流向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说的许是这个道理。
每到中秋节,我们外地老师因家太远,总是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这时总有本地老师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吃饭,一起过中秋节。第一年来的时候,陈翔校长就邀请我们所有刚来的外地老师到他家做客。后来陈校长、张校长也曾让学校食堂准备饭菜,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李德军老师也多次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吃饭。而我在侍鹏举家吃饭的次数是最多的,麻烦侍奶奶也是最多的。
记得那年中秋,侍老师让我和丁刚到他家吃饭。我们觉得过意不去,便到超市买了月饼。可是当我把月饼送去的时候,侍老师生气了,是真的生气了。
“谁让你们买月饼的!”他满脸严肃。
“中秋节嘛,当然要买月饼啦!”我解释道。
“你们真是的,到我家吃饭还要买东西!”他有些怒了,我能感觉他的呼吸也变得重了。
我拎着两盒月饼,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很是尴尬。
这时,还是侍叔叔来解围:“小孩子,买就买了。小二子(侍老师小名),别说那么多了!下次别买了!”
我如释重负,差点儿哭了出来,放下月饼,便和侍子轲玩了起来,以便转移自己要哭的这种情绪。后来,唐老师还拿出他们的相册,给我们看他们年轻的时候,回忆着他们幸福的事情:那时的侍老师头发很是浓密,唐老师也是如此年轻。她边说边介绍她和侍老师以前的那些甜蜜的时光,幸福总是洋溢在嘴角。这边客厅里说说笑笑,那边厨房里,只有侍奶奶一个人在忙,因为她不许别人插手,当然她做的菜味道好极了!2010年夏天,由于“职评”的原因,不知道什么时候举行说课,所以我当时就没回老家。这个夏天,我在侍老师家吃了一个夏天的饭。天气炎热,浑汗如雨,侍奶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总是变着花样地做着菜,怕我吃不好,也怕我吃不饱。逃走如去的日子匆匆,而我唇齿间总是回味着家一样的饭菜的味道。心里总是莫名的感动,感动的是让我遇见如此待人热忱的一家人,他们与我真诚相待,彼此没有芥蒂,更没有什么利益上的相互需要——吃饭就是吃饭,待人就是待人,无他!
后来,我搬到了新家。他们一家并未因为我们住的地方和他们有了距离而疏远了感情。2011年结婚前几天,侍老师和唐老师骑车送来了“水星家纺”的毛毯。我结婚的当日,可把侍子轲高兴的不得了:高兴得与我们碰杯,小脸上洋溢着微笑。如今的侍子轲已经一米八十多了,已经由一个稚嫩的儿童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儿”,而他的笑却总是未变,嘴角扬起,露着整齐的牙齿,笑得那样的干净而无邪。每次到我家来,他总是和我聊读书的事情。我原以为侍子轲就忙着学习和刷题了,没成想他的阅读量还真不少:他对历史很痴迷,我想,有些历史老师不见得知道有他多;他对《百年孤独》的认知,的确让我感到很惭愧而且很让我开眼界。有时候,我说一些历史的东西,他竟然刨根问底,竟让我也不知如何回答。可爱的小孩,就这样在我和他们一家的相处中慢慢长大成熟了。
唐老师总是给我家孩子买衣服,甚至买很贵的衣服。她还把侍子轲小时候用的电子琴擦得干干净净的送给我。侍老师说:“我们没把你当外人!你就是家人”每每这话在耳边萦绕时,我便心潮翻涌,感慨万千。是啊,在这个没有边际一直向前的路上,蓦然回头,我发现自己走了很远很远,然而就在路上所遇到的他们,总是让我铭记于怀――“我捧着别人赠我的那一钵(缘豆)儿”,在我回顾的时候,“就着夕晖,细数那每一粒玉莹。”(张晓风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