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是北方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普通的馒头却承载了太多回忆!
我是70后,那时,国家的经济在缓慢复苏,老百姓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可是白面馒头扔是紧俏货,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天天吃馒头,主食依旧是窝窝头,偶尔改善生活,可以吃馒头。
不过,当时因为父亲在部队,母亲在离县城很远的公社上班(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所以我有幸从小是吃馒头长大的,不过馒头也不是随意吃,而是每月每人定量供应面粉,然后拿着粮票每月去附近粮所换面。
那时父亲在部队,离得远,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我们姐弟仨跟着母亲在公社吃住,母亲是少有的妇女干部,所以记忆中,母亲每天很忙,做饭都跟打仗似的,可是蒸馒头是个费功夫的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用老面发面,揉面,醒面,做剂子,再上锅蒸几个步骤,母亲为了节省时间,每次把面发好后,直接略过醒面,做剂子两个步骤,而是稍微揉揉面,做成个比蒸锅小一圈的“巨无霸”馒头,馒头熟了后,再用刀把“巨无霸”分成一个个小块,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姐弟仨,围在蒸锅四周,看母亲掀开锅盖揭馒头的“壮举”,只见母亲快速掀开锅盖,一股热气喷薄而出,母亲一边煽着热气,一边用沾了凉水的铲子先从馒头四周溜一圈,让馒头与锅体分开,这时,我们都会抻长脖子往锅里瞅,那只暄乎乎白胖胖“巨无霸”让人直流口水。
母亲用铲子小心翼翼托着“巨无霸”,放到盖垫上,再用刀子把“巨无霸”一分八掰,就和现在切蛋糕一样,我们每人手里搯着快发面馒头“大快朵颐”。
现在想想,母亲做的“巨无霸”更像现在的发糕,表面一个个小蜂窝,只是没有枣而已。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母亲调到县城工作,家附近有个国营粮油店,不知从哪天起,卖起了现成的馒头,偶尔还会定时供应芝麻油火烧,隔三差五,我会去粮油店买馒头,有时碰上正好,还会捎几个火烧。
后来,卖馒头的越来越多,家里基本不再蒸馒头,到现在,到处都是卖馒头的,而且还是各种花样的馒头,甚至过年,家里都不蒸馒头,都是买现成的,如果那天自己蒸锅馒头,都成了稀罕物。
但是现在虽然方便了,不用再费时费力的自己蒸馒头,可总觉得现在的馒头不是“老味道”,那些年,母亲蒸馒头都是用自己发酵的“老面”,蒸出来的馒头别有风味,现在用“老面”发面蒸馒头估计快绝迹了吧。
前年,儿子考上南方一所有名985大学,从学校公众号里看到,学校的餐厅很大,很有名,全国各地菜系都有。
开学那天,我们和儿子报完道,中午去餐厅吃饭,确实很敞亮,若干个取餐窗口让人目不暇接,因为后续还有很多事要办,我们就简单要了牛肉面,儿子感觉口味还可以,我们也就放心了,只要儿子吃得惯就行。
大约过了两个多月,儿子突然说想吃馒头,我很奇怪,问他,餐厅里木馒头吗!
儿子说,餐厅里所谓馒头是带馅的小包子,包子才叫馒头,只不过是那种袖珍还带点甜的馒头,根本不是家里的大馒头。
儿子竟然让给他邮寄几个馒头吃。可想而知,一个北方人在南方是多么想念家里的馒头啊。
儿子的话就是圣旨,我专门挑了几个劲道大馒头,又附上自制辣椒酱,快递给儿子。
后来,听儿子说,他几个南方的舍友看他就着辣椒酱吃馒头,狼吐虎咽的样子,笑得不得了。
也许只有北方人才能懂得馒头的美味吧。
很多时候,最寻常的,也是最怀念的,馒头就是这样一个神奇存在,因为那是属于北方的味道,那也是家的味道。
我是简书上的遇到薇莱。懂点法律。喜欢美食。爱好读书。有时码码字。人生海海。谢谢你能来。
如果喜欢,你的关注,你的赞与留言,是最珍贵的礼物。
感谢阅读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第四周自由写作业(23)篇1349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