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帆齐微课第 8 篇 1100 字数 共累计11650字数]
是的。
可能有人觉得庸俗,写作是兴趣、是情怀、是文化。对,都对,但这和变现冲突吗?难道变现了就不是情怀了,就没有文化了?
显然不是。
也有人会觉得,写作不就是为变现吗?那有多少写作者,无论是写手还是作家,单纯靠写作为生的?更不用说靠写作生活滋润的,甚至财富自由的。有,但风毛菱角。
显然也不是。

那为什么还说写作一定要变现呢?
第一,这是写作的最直接正反馈。
就像我小时候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会奖励我最爱吃的炸鱼,吃的开心,下次考试肯定更想靠100分。想考个好成绩,功夫就得下在平时,就要好好学习每堂课。良性循环。
写作也是一样,埋头写,得不到正反馈,这真的纯兴趣。而兴趣是在有时间有心情时,锦上添花的爱好。不刻意培养的兴趣,永远只能自娱自乐,难有精进。如果也这样对待写作,那么写作的水平就永远停留在自嗨、碎碎念的日记。
第二,验证写作水平的最直观方式。
如果写文不是为了自嗨,验证功力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投稿。当个人没有名气、没有流量时,投稿最直接的检验标准就是内容质量。前期可能次次被退稿,没有关系,只有下决心研究学习,不断改进,等到再次投稿命中的时候就说明能力有成长了。想必届时会开心的跳起来,就像学习多年,终于毕业后领的第一份工资。
从偶尔的一次过稿,过渡到概率性的过稿,直到逢稿必过。这是个阶段的打磨,就如学徒终于出师,可以下山行走了。
第三,链接人脉的助手。
当写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是在写手这个阶段得到了转正,也能做些利他性的动作了。这条路上必然会结实同频伙伴、贵人导师。从而扩大社交圈、增长见识,突破自我局限,认知升级。
这些变化必然带来不同的机会,人的一生没有多少次属于自己的机会。而写作就增加了机会的数量、质量及中标的概率。
第四,写作能力的可迁移性。
文章写的好的人一定是逻辑清晰、处事宽和的。古人讲,字如其人,字只反应了一个人的性格。但文字则反应了一个人的深度、思维、态度。
在写作上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缜密度、逻辑能力,甚至是联想能力。对其它工作、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必然会折射到其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
第五,变现是本经济账。
变现无论多少都是银子,所谓积少成多。平时舍不得买的车厘子,可能一篇稿费也能让你吃的心满意足。最重要的是,写作属于长尾效应,今天的文字可能在下个月甚至明年变得更值钱。所有的文字集腋成裘,整装成书,可能在之后长时间内带来源源不断的回报,这个和其它工作是不同的。更像是一种投资性资产,很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升值。

所有这些好处必须让文字被人知道,而被认可的标准就是变现。它可能少得可怜,但并不是不值得;它可能很多,但并不影响写作情怀。
[齐帆齐年度写作营第(8) 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