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记载: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祖先是楚国人,姓为芈氏。
魏冉姓魏,魏是魏国王族的姓。秦昭王嬴则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国的王族嬴姓赵氏。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出身于楚国王族,楚国的王族熊姓芈氏。
秦国外戚的情况还得从秦惠王结婚的事情开始梳理。
秦惠王嬴驷是秦昭王的父亲,秦国29代王。他19岁即位,22岁行冠礼亲政,23岁大婚,迎娶魏国王女作王后,生下儿子嬴荡,立为王太子。嬴荡后来继承王位,成为秦国30代王,是为秦武王。

秦惠王娶了魏夫人,又从楚国迎娶了楚国王女作侧室,就是后来的宣太后,初号为芈八子。
芈是她的姓氏,八子是夫人的等级称号。

芈八子与秦惠王生有三个儿子,嬴则、嬴悝和嬴市。嬴则后来成为秦国31代王,是为秦昭王。嬴悝后来为高陵君、嬴市为泾阳君,都是秦国政坛上显贵一时的人物。
宣太后父亲是楚国王族。楚国王族熊姓芈氏,她的姓氏就是从父亲的姓氏继承来的。
宣太后有两位弟弟,异父长弟为魏冉,与宣太后同母,后为穰侯。同父幼弟叫芈戎,与宣太后异母,后来为华阳君,秦始皇的养祖母华阳夫人,就是他的孙女。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武王的母亲惠文后被尊为太后,魏系外戚兴起,魏冉开始任职用事。
武王即位时,只有19岁,强壮有力,喜好武力竞技,网罗了一大批力士在身边,委以重任,一起游戏。
秦武王4年,秦国夺取了韩国要地宜阳,武王来到洛阳庆祝,亲自与力士们比试举鼎,不慎折断髌骨,突然身亡。
秦武王死时,只有23岁,他在母亲的主持下,刚刚从魏国娶了夫人,还没有子女。
围绕着王位的争夺,秦国暴发了一场为时长久、影响深远的政治动乱,史称“季君之乱”。
以秦武王母亲惠文后为首的魏系外戚集团拥立公子壮为秦王,以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拥立嬴则为秦王,政局陷入混乱。
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魏冉站了出来,挽救了国家,挽救了组织。
他统领军队,诛灭了公子壮及其支持者,惠文后忧虑而死,秦武王新婚的魏夫人被遣送回国。在魏冉的一手主持下,秦昭王嬴则的王位确立,秦国政局安定下来,走进了新时代。
02
平定季君之乱,拥立秦昭王的关键人物是魏冉。
在组织的危难关头,为什么魏冉能够挽救了组织、挽救了国家?对于这个问题,太史公只说了一句:
唯魏冉力能立昭王。
为什么只有魏冉才有挽救组织、挽救国家的力量呢?太史公没有明确回答。其实答案就在魏冉的姓氏中。
魏冉与宣太后同母异父,他姓魏名冉,他的姓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魏是魏国王室的姓氏,魏冉的父亲应该是出身于魏国王室的贵族,宣太后母亲生下宣太后以后,改嫁魏氏,从而,在魏冉身上,有楚魏两国王室血统。

正因如此,魏冉在秦国王室中才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因为父系的原因,他与秦惠王的王后魏夫人是亲族;因为母系的缘故,他又是秦惠王的侧室楚夫人的亲族。
所以他能够得到两国夫人的信任,成为横跨楚系外戚和魏系外戚的双料人物。
魏冉的这种特殊身份,再加上他本身的能力,在惠文王时代,就已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到了秦武王时代,更是身居高位,手握兵权的重臣。
秦武王猝死,以惠文后为首的魏系外戚和以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
此时与对立双方都有身后关系的魏冉的态度,就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他倒向哪边,哪边就将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在这个关键时刻,魏冉决定支持楚系,与姐姐宣太后联手,拥立自己的外甥嬴则。魏冉决定支持嬴则为秦王后,亲自出任将军,统领军队控制咸阳,用武力消灭公子壮和他的支持者。
在这次巨大的政治变化中,惠文后忧虑而死,秦武王的魏夫人被魏冉礼貌地送回魏国。当时的人都称赞魏冉谋略过人,长于办事,善于做人。
秦昭王即位时,年纪尚小,秦国政权由母亲宣太后代理,魏冉成为辅政的第一权臣,直接出面主持中央工作。
在秦昭王在位的56年终,魏冉一共五次出任秦国“总理”(丞相),在丞相任上当政25年之久,成为秦国历史上任职最久的“总理”。
魏冉文武兼治,不仅善于处理内政外交,还多次亲自出任将军,带领子弟兵征伐赵国、魏国、齐国,为秦国的强大立下赫赫功劳。在魏冉的主导下,秦昭王第一次称帝,向天下显示了秦国已经具备统一天下的意志和实力。
魏冉有两项功绩最值得提起:第一,挽救组织、挽救国家,拥立秦昭王安定秦国政权;第二,善于用人,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推荐任用提拔了白起。白起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是在魏冉坚定的支持下取得的成功。
魏冉和白起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佳CP组合,没有之一。
正是在这一对组合的合作下,秦军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秦军打赢了伊阙之战,彻底打垮韩国和魏国;秦国打赢了鄢郢之战,迫使楚国退出统一天下的候选人之列;更重要的是,秦军打赢了长平之战,决定了最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而不是赵国。
不过此时,魏冉已经不再主持中央工作,获得了大胜的白起,身后没有魏冉的支持,不得善终,被迫自杀,攻入赵国的秦军,也因此大败而归。
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由此推迟了四十年,留待始皇帝来完成。
太史公称赞魏冉:
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这句话是说,穰侯魏冉,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东进扩张,削弱诸侯,称帝于天下,迫使各国面向西方低头,向秦国称臣,都是穰侯的功劳。
“魏冉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外戚中的典范,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是要高度评价的。”
03
在秦昭王时代,魏冉是楚国外戚的头面人物,中央工作主要由他来主持。宣太后主要是身在宫中,垂帘听政,是楚系外戚的核心人物。楚系外戚的其他成员,都在她的卵翼下,分居要职,牢牢掌握着秦国政权。
芈戎是宣太后的同父幼弟。宣太后出嫁到秦国时,他还在楚国,后来在楚国犯了罪,被迫离开楚国到了东周。宣太后当政后,他被召到秦国,大受重用,出任丞相,被封为华阳君,成为楚系外戚的另一位头面人物。
芈戎、魏冉和宣太后三姐弟,成为主宰秦国政坛的三巨头,史称“三贵”。
当时秦国,又有“四贵”当政之说。指的是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以及高陵君嬴悝、泾阳君嬴市。嬴悝和嬴市是秦昭王嬴则的弟弟,宣太后的两个小儿子,他们也积极参与中央工作,对外搞统战、指挥部队开展军事行动,也是位尊权重。
史书上说,魏冉专权,泾阳君和华阳君无所顾忌,高陵君进退不请,秦王大权旁落,四贵私家富于王室。这种说法,虽有所夸张、偏颇,但也确实反映了楚系外戚权倾一时的局面。
秦国的国运和势力,在宣太后和秦昭王时期,达到了秦国立国以来的最高峰,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不可逆转,也是决定于这个时期。
宣太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如果用后来的历史人物加以比况的话,可以说她是“秦国的武则天”。
在《战国策》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秦昭王不久,楚国进攻韩国。韩国派遣使者向秦国求救,秦国不理睬。原因在于宣太后。
宣太后是楚国人,不久秦昭王刚刚从楚国迎娶了楚夫人,秦楚两国关系处于蜜月之中,她不愿意与楚国交恶。
韩国无奈,再次派遣使者尚靳到秦国面见秦昭王,希望秦国考虑。秦昭王将此事转达给宣太后,宣太后说韩国来的人不少,唯独这个人说的有些道理,同意召见尚靳。
宣太后对尚靳说:“贱妾从前服侍先王的时候,先王将他的大腿压在贱妾身上,贱妾感到困乏而难以支撑,先王将整个身子压在贱妾身上时,贱妾却没有感到沉重,为什么呢?因为有承宠接欢之利。如果秦国救助韩国,如果不多发士卒,不配备充足的粮草,是难以完成的,仔细计算下来,可以说是日费千金。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将如何回报秦国,使秦国不要感到沉重的负担,而有得利的欢快呢?”
在外交活动中,露骨的利益要求常常会用比较委婉的词句稍加修饰,但宣太后直言不讳地要求韩国做出实际利益的回报,可见她快人快语,毫不掩饰对于国家利益的追求。
更奇特的是,对于这件事情,她竟然在外国使者面前,用自己与秦惠王之间的性爱动作来作为比喻。这种在外交场合对于两性关系毫无忌讳的做法,也是绝无仅有的。
04
不忌讳两性关系的作风,宣太后不仅流露在口头上,也是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义渠,地处秦国西北边境的游牧民族国家,军力强盛,长期成为秦国边疆的心腹大患。面对如此难题,宣太后挺身实行美人计。
她利用义渠王来秦国时,引诱义渠王私通,生下两个儿子。在义渠王戒备松懈的时候,在咸阳甘泉宫中设计杀死义渠王,趁着义渠国内没有国王混乱时,迅速发兵,一举消灭义渠,就地设置郡县。从此,秦国西北边境安定下来。

此事秦昭王不仅知道,而且与自己母亲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宣太后与义渠王的事情,见于《匈奴列传》和《范睢蔡泽列传》,详细情况虽不得知,但一位奇特强悍的女主形象,却跃然纸上,令人称奇。
宣太后养有一位面首,叫作魏丑夫,甚得宠爱。秦昭王42年,宣太后病重,自感将不起。她下了一道命令,要魏丑夫为她殉葬。

魏丑夫惶恐,请一位叫作庸芮的人帮忙游说,让宣太后千万不要将自己殉葬。最后通过庸芮的劝说,宣太后醒悟了,收回了要魏丑夫殉葬的命令。
此事见于《战国策》中,也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
用所爱的人殉葬,在秦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更有名的事情。就是在秦穆公死的时候,曾经用170人殉葬,包括他生前喜爱的三位大臣,奄息、仲行三兄弟也在其中。
在秦国历史上,用活人殉葬是一种习俗,可以追溯到秦武公时代,一直延续到秦国27代国君秦献公时代方才废除。
从这件事情联想到宣太后在两性关系上的言行,其实可以认识到,这种比较开放的性观念,不只是宣太后的个人行为,应当也是当时秦国和楚国的古来习俗。
秦楚本来是蛮夷国家,与中原各国在文化和习俗上有较大的差异,不可只是用后来的道德观念一味指责,而是应当在历史的演变中理解。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