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朋友圈被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刷屏,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对!因为很多寒门确实出过贵子。
我初中的一位同学,家庭条件奇差,妈妈和爸爸都是残疾人,妈妈还没有劳动能力,爸爸也只是收废品的,他在初中的时候除了穿校服就没有穿过别的衣服(校服还是学校免费给的),但他是我们学校学习最好的,然后上了我们这里最好的高中,并且高二就作为交换生去了澳大利亚。
他挺成功的!但我后来一想,这是个个例,他的成功不是普遍的。他们家确实很差,但是他太优秀了。不过我也不怎么相信“寒门难出贵子”这个说法,直到我看到了弗吉尼亚大学2018年12月26日发的一个研究报告。
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长期追踪观察了343多个家庭贫困的孩子之后发现,家庭的经济压力会对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产生消极影响,而这两种能力普通被认为是孩子在各领域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个研究侧重于家庭经济压力和亲子间的冲突对5-7岁孩子的能力影响,研究发现:家长与孩子间的冲突增加会导致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而经济压力的增加会导致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发展不足。
当我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深以为然,但又忿忿不平。这是因为在我的工作中我确实发现了家庭经济情况对孩子的影响,我会不平是因为大部分人,至少我其实都只是普通人,我们普通人的如何才能打破这个魔咒让孩子成为贵子呢?
1、不要转嫁自己的压力给孩子
家庭贫困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并不是没钱给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这么简单。而是当我们有经济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会减弱,我们很容易发脾气和焦虑,这会影响我们和孩子的互动,进而影响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中有一个“踢猫效应”,说的是爸爸在单位受了老板的气,回家看妈妈不顺眼,吵了妈妈。妈妈生气吵了儿子,儿子生气踢了小猫,小猫受到惊吓窜到街上,吓坏了开车的司机,司机为了躲避猫咪撞到了当时在街上的老板。
这说明情绪会传染的,而且我们在有情绪到时候很容易把情绪发泄给那个无力反抗的人,往往那个最无力反抗的人就是我们的孩子。
薛兆丰教授在《奇葩说》中有一次提到过“汉德公式”,说在这个社会中,应该让更有适应这个社会能力的人来进行改变,这样在达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最低。
从生理的角度而言,因为控制情绪的理智脑要在30岁左右才发育成熟,所以我们比孩子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作为成年人,他们的父母,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当自己可以成为情绪管理的榜样的时候,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2、给他目标和乐观,让孩子发现努力的意义
很早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出路》,一位导演用六年时间跟拍了三个孩子,其中有偏远山村的女孩马白娟,进城务工人员的儿子徐佳和北京中产阶级的辍学少女袁晗寒。
偏远山村的女孩最初的梦想是想走出大山,去考北大,可是他父亲灌输的观念是“女孩子上那么多学干嘛?长大总要嫁人生娃,就算工作也做不了多久的,以后靠丈夫就行了。”结果在片子拍到一半的时候,她退学了,那个时候她15岁,导演曾经去找过她,问她有什么打算,她只是坐在桥上摇头,导演能看到她有些想法,但是更多的是限制。后来导演再联系她的时候,她拒绝了。
徐佳的父亲是为位城务工的农民工,因为自己没有文化只能在建筑工地工作,所以他非常希望儿子可以考大学,他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去世之后,徐佳牢记父亲的遗愿拼命学习,复习两年之后考上了一所211大学。他之后的路还算顺利,毕业,找工作,结婚,他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袁晗寒无所事事了一段时间之后,去了德国学习艺术,后来开了一个关于艺术的公司。经常回国实习。
导演曾经把袁晗寒的一些作品和生活做了一个小的片段给徐佳看,徐佳表示他知道这个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他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袁晗寒那样的生活,故事到他结婚为止,我们不知道他的下一代如何,但是他至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作为普通家庭,我们很可能无法做到让孩子想不上学就不上学,想出国就出国。也无法给他那么宽广的眼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教给孩子目标和一个乐观的心态,让他可以有为自己一搏的能力。
3、与其抱怨考试制度,不如学会学习
最近热播的《都挺好》中的苏明哲拼命努力要考美国的大学,当他考上之后跟苏明玉说的一句话是:“像我们这种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家庭,考学是唯一的出路”,虽然最终他在国外混的并不怎么好,但是至少他的话给了苏明玉一个努力的方向。
很多人觉得高考是跟独木桥,也有人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高考确实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学习是!
拿了学历证书不代表有工作的能力,但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在这个需要终身需要学习的社会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识的一位大学老师,她的孩子多动,在确诊之后,丈夫受不了离婚了。她自己带着那个男孩,到了上小学期间她把孩子送到了一个同学所在的学校。这个孩子有个外号“冯拆拆”,他喜欢不停的拆东西,家里的玩具,学校里的公共设施,没有他不拆的。她跟自己的同学求情让她把孩子拆坏的东西放在一个办公室,放学后就陪着儿子修理那些东西。她告诉自己的孩子你有拆坏的本事,自然也有修好的能力。
孩子这样磕磕绊绊上完了初中,他知道自己妈妈为自己付出的很多,所以他没有选择上高中和大学而是选择了技术学校,去学习修理汽车,现在他有了自己的专修店,专门精修各种豪车。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能考上大学自然最好,考不上只要会学习,结果也不会差的。《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没有上名牌大学,但是她边上学边工作,反而是三兄妹中混的做好的人。
学习分为很多种,有在学校里按部就班的学习,也有自学成才的,有通过读书学习的,也有通过听书学习的,教会孩子学习方法,保持学习的热情,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身为普通人,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资源的时候,不如把自己变成榜样,让孩子看到我们的努力和成长,孩子自然不会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