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去联盟学校听课,三位老师同课异构,上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
这是一篇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文章,无论是文字本身还是写作方法,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去细细推敲,好好学习。
一路听下来,这三位老师的课虽无大的亮点,但给我的触动点却很多。这也许就是普通一线教师的力量吧!听这种类似家常课的公开课,更能让我们观照自身,从同行身上发现自己,进而获得力量,不断去完善自己。
第一堂课由二小总部的李月红老师执教,李老师的课较好体现了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倡导的“一课一得”原则,她大刀阔虎,长文短教,只取一瓢——整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然后学法用法,出示几句其他文章中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谈看法,最后出示一则小片段,由学生尝试补充人物内心活动。可以说,这是一堂清清爽爽,简约却又不简单的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看见了学生在安静中思考的美好,这是理想中高年级课堂该有的样子。
第二堂课,上课的老师是上坊小学的吴云彩,这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却十分了得。她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紧扣着一个“穷”字展开:课文中的“穷人”是谁,作者围绕这些人物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作者又是怎么写的?“穷人”虽然很穷,但他们却拥有着怎样的品质?从关键人物、关键词、关键句子入手,层层深入,吴老师拿捏可谓得心应手,挺好。
第三堂课,执教老师依然来自上访小学,叫董丹丹。这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老师,不过驾驭课堂的能力却一点也不年轻,甚至可以说老练。整堂课中,老师几乎没怎么拿书,也没怎么用PPT,就这样带着学生一板一眼,循序渐进,读书交流,体会人物品质,感悟作者写法。可以说,这堂课是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传统就不好么?未必,在我看来,董老师教得扎实,学生也学得挺投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老师在这三堂课中,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是最充分的,而非走过场。
虽然以上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尽相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的句子来体会人物品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基本已达到。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自己听课后的心得,或者说也是自己今后要注意以及要努力的方向,毕竟 ,看课其实看的还是自己。
一、我们的课堂,还是要把时间尽量多的还给学生。读书,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交流,也需要时间;写字,更需要时间……可以说,没有时间保证的读书、思考、交流以及写字,那都只能是浮在表面的烟花,华而不实。
是的,我们的课堂只有40分钟,要讲的内容又那么多,我们能做什么呢?想着进度,想着考试,我们焉能不心有戚戚然,以致紧张不已,顾此失彼。是的,如果不调整,顾此失彼还真就会是我们的常态。
“一课一得”,或许可以挽救我们。但很明显,也不是唯一,只要肯琢磨,方法总是会有的,对么?
二、作为老师,眼里要时刻有学生。学生表现好时,给他一个温暖的鼓励,眼神、动作、话语,都行;学生表现不够时,我们就多一些耐心,慢点,再慢点,听他把话慢慢说完……
不仅如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个问题设计合理吗,太简单固然失去其意义,太难呢?是不是会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写到这里,忽然感觉做一名老师,真心不容易啊!
然而,若想成就一堂好课,又似乎非得如此才可以。只有当我们眼里有学生,学生的眼里才会有我们,有学习。
三、教师的自身功底才是一堂课,甚至整个教学人生成功的关键。没有深厚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设计再好,你也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说感染学生了,至于课堂效果,那也只能是差强人意。当今时代,想要获取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实在太容易,百度轻轻一点,视频、实录、案例……挥之即来。然而,现实往往是:老师的设计很妙,学生的反应寥寥,最后老师也只能自说自话,自圆教案。
为什么?因为我们拿来了名师的教学设计,却拿不来他们身上的文化积累、朗诵能力、语言艺术及书写本领等。而这些,恰恰是最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我们的努力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们真的需要潜下心来,学习,再学习。
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的一位历史老师,在他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后,邻校的老师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他說:“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约15分钟。”
15分钟,一堂课,一辈子……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也很多。然而,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出发。也许,唯有努力,方不辜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