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从某公众号看到一则征婚启事,如下所示:
呃?我确信自己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白底黑字、清清楚楚啊。
让我们定定神,先来梳理下女方的资源哈:
第一,年龄:1979年生人,已经2018年了。即使是12月的生日,也应当是39岁了吧,况且我还没有套用千百年传承的虚岁计数法——41岁。
第二,长相80分,身高158cm,体重112斤(没有重量单位,我只是以“小姑娘”的身高匹配了适宜的重量单位)
第三,本科学历,2年工作英国的经历。目前职业IT公司HR,年薪约13.5W。
第四,有与父母同住的普通公寓一所,无车。
再让我们看看与此对应的对于男方的要求:
第一,阳刚帅气小哥哥,身高185+cm。
第二,985、211本科以上学历。工作最佳地点:上海。最佳职业类型:国企。年入薪金 50W以上。
第三,上海市中心大平层居所,沪牌非国产代步车。
第四,这一点要求层次也是最丰富的。
一层,孝顺父母。(按照整条征婚启事的要求,从逻辑上来推导,这条的“孝顺”二字应当主要是或者就是只孝顺小姑娘的父母吧。)
二层,脾气要好,对小姑娘要好,要听小姑娘的话。
三层,会做家务,会做饭,婚后愿意带孩子。
四层,知识渊博、幽默,最好会乐器。
......
讲实话,将男女双方的条件对比下来,我的脑海却突然浮现出两个形象:芙蓉姐姐和凤姐——多年前的二位网红。
讲真,无意取笑,更无意恶评。只是上述二者的形象和曾经大家的吐槽,就是不加商量地跳进了我的脑袋。
1977年出生的芙蓉姐姐,曾是考清华大学研究生大军中的一员,由于网络拍客将其特有的S身形的照片上传到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MOP网站上,成为了网络上人气火爆的红人,时称为芙蓉姐姐。2011年7月8日,芙蓉姐姐以一身青花瓷造型重回清华拍写真,尽展瘦身正果。2011年7月30日,芙蓉姐姐开演唱会,自称女儿国国宝。国庆节前“芙蓉姐姐”雕塑亮相上海,照片中芙蓉姐姐摆出标志性的S造型,身穿短衫、牛仔裤,且上围清凉“凸点”,雕塑名为“不是浮云”材质为玻璃钢。2013年6月暴瘦一圈的她穿着水红色紧身裙惊艳亮相某活动。
1985年出生的凤姐,本名“罗凤玉”,因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上走红,其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被人称为“凤姐”。罗玉凤自称,她曾经在重庆奉节黄泗小学做了两年的老师,学校开始让她教毕业班语文,一学期后,又将她调整到四年级,随后又调整到一年级。到上海之后,为了找工作,她曾经投出了一万多份简历,从总经理到服务员,几乎各行各业她都试过。罗玉凤认为,从事零售业最适合自己,而她要了解整个零售业的运作状况,就要从基层做起,所以最终她选择在上海一个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不过千余元。但走红后,她声称已经离开了该工作单位。曾在上海地铁站发过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也曾在电视台情感类节目上公布七大极为苛刻的征婚条件,誓嫁1.76-1.83米的清华或北大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帅气。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开出令人咋舌的高标准征婚条件,罗玉凤一“炮”而红,引起各路媒体和广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2010年,凤姐拿到美国签证。2015年7月,罗玉凤成为凤凰新闻客户端签约主笔。
以上两段关于二位姐姐的内容,均来自网络搜索。
对照凤姐,个人觉得,除了1979年小姑娘的模样我不好妄自揣测,其它的方面都有太多相似的地方。网络的世界,有真有假。正因纷繁复杂,我们似乎都在一条条的讯息中、一次次的刷屏中寻找着某种自以为是的真相。依据个人的孤陋判断,这是又一条仅仅博取眼球的征婚启事。
在人人都可自媒体、个个都是发光体的当下,“被看见”似乎成为唯一的成功指标。这条征婚启事,我不但看见了,而且还在简书里议论了,可以说,至少在我这里,它成功了。对照想红得发紫的诸如此类,我分析兼评论如下:
第一,1979年,这个久远的年代抓住了我的眼球。为什么呢?在零零后都已经成年的2018,1979 年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年代。在遍地都是80后的中老年妇女,95前的中年大叔,1979 年,实在不是一个青春的代名词。可偏偏,1979年又搭上了“小姑娘”,“1979年”?还“小姑娘”?还“征婚”?您说,八卦的我怎么能不点击链接呢?
第二,女男双方硬件一比,毫无可比性。只能说是瘌蛤蟆公主企图天鹅王子的节奏嘛。您说,我怎能不继续读下去,而且脑海中还泛起了一万个“切”声。
第三,对于婚后的要求,再对比“小姑娘”自身的硬件,简直是惨不忍睹的无耻——有木有如此的感觉?
在小姑娘这则征婚启事的下方,还有另外两条补充新闻:
一是,一个配图缀写了一位96年出生的肤白貌美女孩的征婚启事:女方质优(海归,有三套上海房,170cm身高),而且对男方的要求还很不高,甚至可以接受比自己大15岁左右的男友......
另一是,前段时间很火的上海丈母娘挑选女婿的标准。
凑巧的是,这三条有缘相遇的新闻,都发生在上海。上海女性的精明,通过传媒或者传闻,我们已经貌似掌握了好多。对于实际情况,我们懒得关心。综合三则新闻,我们似乎读到了上海女人的矫情、上海婚姻的不易、尤其是1979年成熟女人(更会有恶者称作”老女人“)的”死作“......
其实,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讲,这条新闻的功效是抓住眼球、引起广议、引发大多数的不满、再宣泄宣泄我们自以为是的不良情绪,并且成功将它热推头条。
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吗?如果这是一条货真价实的事件,我们既不用为自己的恶评负担什么,更不用为可能是真实存在的79年小姑娘牵牵什么红线。再者说了,这是小姑娘人家个自己的事情,人家找人家的,我们的生活理念又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凭什么嚼来嚼去呢?如果这是一条遍掺水货的假新闻,我们一切能量的爆发,除了将这条新闻置顶热搜,再愉悦愉悦内心、痛快痛快嘴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条假新闻。可能,除了内心和口舌的愉悦和痛快,我还多做了一点小事——写在了简书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