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最普遍的说法莫过于攒钱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花钱的速度。如果这句话有什么不对,那就是局限在70、80后。因为90、00后压根不攒钱,信用卡、花呗、白条可以透支,再不济有家人接济,没钱一样也能活的挺好。
每个人花销都不一样,都在感叹赚钱难的同时钱究竟怎么花出去的,花了多少,大家都是凭感觉,因而计量以粗糙的千为单位。
钱也在赚,感觉也没出去玩,出去消费,一年到头,咋还没结余。网上有一个段子:
我明明是因为没有钱才上班的,
但是我上了班之后我还是没有钱,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难道是有中间商赚差价吗?
自己本着找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其次想看下自己开销究竟有多大,不能糊弄自己,要精确到元甚至角。
从18年开始尝试用手机app记账,但凡是花销就记着,平时很少看。因为对于上班族来说,收入每月就那么一次,而开销是无时无刻不在,比例严重不对等。前期记账得克服多大的内心深处不适应。
这个不适也有积极的作用。本身人在购物过程中是一种爽的体验,然而支付过程却是痛苦。以前使用纸币支付时代,由于这种支付的痛苦会降低你的购买欲,很多时候你在付款那刹那决定不买了。
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扫码“滴”的一声就支付了,它把支付的痛苦与购物的爽给分离了,让你最大化只会体验到购物的爽。结果就是花钱无数而不自知。
记账两年后印证了。随着一年的结束,无意间导出app上的记账数据,吓自己一跳。自己竭尽所能的克制自己无谓的购买欲望,但是开销依然很大。在没有数据之前,自己以为一个月花销五六千足以。但是数据面前,那只是的你以为。实际开销比你以为的多50%以上。摆在眼前实打实的数据,精确到角到分。
数据就像破案的警察,把出问题的中间环节找出来了,你自己就是那个赚差价的经销商。
大数据时代如同喊狼来了,喊了这么久,对于我们个人好像没太大影响。但是这次记账数据让自己清晰的见识到花钱,确切来说无意识的花钱是这么多,看到了数据的威力。
继续坚持记账,保持支付的痛不被剥离出去,提醒自己。
同时更重要的是赚钱才是王道,不断提高收入,再保持适当支出,才会不断结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