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207089/345acd27d2c82f05.jpg)
1
这两天在读松浦弥太郎的《崭新的理所当然》这本书。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
“胃,房间,以及自己的心。无论是哪一种,如果一股脑儿地把东西全塞进去,不管是食物的味道,优点,还是精彩之处,都会变得模糊不清。在‘还想多吃一点’的时候放下筷子,这个方法可以帮什么找到恰到好处的状态。”
很长时间一直都听高知们说,人生一定要学会做减法,才能让人生更透彻。
我不知道做减法和念旧是不是矛盾体,但我确实是个非常念旧的人。
念旧可能是个中性词。我也不知道好与不好。就好像这么多年我写过很多很多本日记本了,然后在某一天的午后还能从20年前的日记本里翻出已经干成了褐色的那片红枫叶。
看一些旧物件,仿佛可以看见那时候的自己。明明已经遗忘的细枝末节,那些一笔一画写下的文字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一下就可以让我回到那个时候的年纪。
我看着她在那里坐着哭,然后我就特别想轻轻的抱着她,微笑的告诉她,这真的不是一件值得哭的事,这是一件多么小的事情呀,还值得那时候的你哭,你甚至还要写进日记本,你是不是太敏感啦!
可是那个时候的你哪能明白得这个世界上的浮生千万,一言难尽。有着许许多多的风雨难捱的时刻。
年岁渐长,于是学会丢弃多余的物品,无效的人际,珍惜该珍惜的,舍弃需舍弃的。于是放不下的事儿越来越少。
2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有个前辈跟我说过一句,凡事“less is more。” 那时候只知字面意思,并不太懂为什么。等到我去追问,她只说,等你阅历再多一些,自然就懂了。
后来我知道这句经典名言“less is more”是出自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在建筑领域提出的观点。现在被广泛运用到我们生活中。也就是现在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断舍离”。
或者是,以简驭繁。
有一年的夏天,我需要去往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与工作,于是在好几个月前我就开始焦虑,因为我是非常不喜欢搬家的人,那样的搬迁足够让我心力交瘁,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我将行李各种打包,当我需要再买第六个行李箱的时候,我彻底的抓狂了。于是,在一个夜晚的后半夜,我坐在地板上开始重新整理。
我学着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开始舍弃,带走“需要,适合,舒服”的一些东西。
很多时候,“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得撞上一些什么别的东西,反弹回来后才了解“自己”。所以,很长时间里,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去想明白,弄清楚过。
后来我带着两个行李箱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那是第一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明白那些能够日夜陪伴你的东西,才是最可靠,最亲近,最安全,也才是最不会说谎的朋友。
多余的东西越多,重要的东西越会被淹没。
从那以后,那个连没了水的笔都要重新放回抽屉,觉得它有不可复制的回忆的姑娘才彻底不见了。
3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连明朝那时候的人都能够省察克治,减去一些过度的欲望,给人生做减法。我们又有什么好退缩的呢?
我想,人在一生中的生命中,最幸运的应该是人生中途里,在你年富力强的年龄里终于看清自己的到底想要什么,这一生的使命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太过年轻时懵懂无知,太过年老时有心无力,毕竟成长是需要做加法,而成熟需要做减法。
人生有限,要你想要的东西,做你爱做的事情,喜欢你喜欢的人,以终为始,向死而生。
毕竟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愿以你喜欢的方式过完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