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恍间,天色逐渐暗蓝,宿舍灯光照着手里发黄的书角,我回想起昨夜熄灯下放的《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静静地在心里回味着。
我对孤独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是类似于对情人的痴恋,还是缠在命运上的顽疾?
如果是痴恋,那我应该更加喜欢沉默,毕竟享受孤独的人,内心的能量是充盈的,更在乎当下的体悟和感觉,这类人的语言应该是无声的意会和思考的安逸,要知道人类的语言也是有限的,我当时在看陈果《好的孤独》时,就意识到人类表达最多的语言是沉默的语言,而沉默也是人类表达蕴含最深的意思,要知道人类的先天经验和后天经验加在一起也是有限的,所以休谟才诞生了《怀疑论》,对人类认知的一切进行颠覆的判断。
有许多事物比较特殊或许心里明白,是因为个人悟性的影响,但难以表达给精神钝感的人,所以禅学、佛学、哲学、人情世故等等诸多都是点到为止,留君自思量。点不破是因为无解,应试教育才会要唯一的答案,而世界的规律不时的变动,人也在受到影响不断的被改变,只不过分为敏感者和钝感者。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人都是个体。”
寂寞是所有人天生就带的附属品,它并不是少部分人的标志,即使你在爱情的热恋里,你依然是个体,你的意识不可能与对方交融,你的所有想法不可能都被对方猜中,你依然在这世界来去一人,听起来挺悲感,我觉得这才是叔本华思想里最核心的地方。而大部分人内心的空虚算不上孤独,倒是一种对时光的绝望和无助。
从陈果的想法看来,孤独是小众的东西,那些在独处时没有浪费时间,依然把生命活的绚烂、充实的人,才谓之孤独。她在书里描绘自己去朋友家里,二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没有去打扰对方,而两个人又很了解彼此,亲密的朋友间,多讲一句都已苍白,有时两人看着书突然抬头相视一笑,已经开始用思想和意识去交流,不禁感慕曰:知音难觅。
这对许多人看来很荒唐,毕竟大部分人连寂寞和孤独都混淆,自己太多情绪、心理上的感觉都说不清楚,思考也是带着他人意志很局限的表达观点,不理解也不想了解的心态去批判自己眼前的一切,确实是无知者无畏。
我一直觉得现实主义一直充斥着生活,而浪漫主义在此时弥足珍贵。我将灵魂的手伸出去递向远处的声音,不管有没有天堂,人们终将死去,我看见时间轴上人影匆匆,每一个灵魂都是独自前行,谁又在离别时看见神的微笑。
雨后的荆棘依然耸立,彩虹没有祝福而选择离去,在幽谷里叫喊着的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一阵闪电劈来,有人倒下,有人起来,起来的人,虽不能改变糟糕的一切,却没有选择低头。
孤独中的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