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择偶这个老大难问题,生活中困扰着很多家庭。
我也认识一个热心人,曾经组织过很多次线下的相亲活动,可是成就姻缘的确实寥寥无几。
似乎相亲这件事成功的概率低到让人绝望,那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真的就没有好的方法找到合适的人么?
世间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们也不是第一个面对这种问题的人。
正如有人所说,世间所有的好答案都在等着一个好的问题。
所以说我们只要聚焦问题,弄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样的人,就一定会有很是的人等在那里。
2、一个朋友,三十多岁,女性,很优秀,单身。跟很多同龄的女性朋友一样,她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凑合,是只想和自己的理想中的对象结婚。那怎么办呢?等着偶遇?托人介绍?跟抽盲盒似的去相亲?太没谱了。
她就问自己,我理想的伴侣到底什么样?一番扪心自问之后,想明白了,理想夫君是一个聪明的理工科大学老师。别笑啊,我觉得她的这个标准很清晰。有了这个目标就好办了。
她真是个行动的巨人,有空就跑到几个大学里去,特别是理工科院系,去看各个系的布告栏,看老师介绍,特别是哪个年轻老师得奖了。得奖了嘛,不管是教学奖还是科研奖,大概率事业心就不错。如果照片看起来也有眼缘,就托人打听是不是单身,然后挨个认识去啊。
这么筛下来,其实目标范围很小,就比大海捞针强得多啊。果然,去年,这位朋友顺利结婚,过得非常幸福。佩服啊。
我们都跟她开玩笑说,你这不是一般的找对象,这是在用工程思维在找对象啊。
做事从前往后推,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不确定性很强;从后往前拉,是从确定性里找可实现的切入点,其实没有那么难。
3、从这个朋友的经历来看,第一步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样的人,想明白之后自然是有办法的。
要想摘到好桃花,你要多扔骰子。假如你想找一个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人,你需要有足够的样本量。
美国有个名校毕业的女生,计划快速找到老公,她的做法就是放大“筛孔”,只要有约会机会,都不拒绝。但她也并不是花心,而是从喝杯咖啡开始接触更多的人。
后来她发现,那些她过去认为压根儿没有约会可能的对象,给自己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没多久她就结婚了,老公是一个以前她想都没想过的类型。
4、这两个例子都是高知女性择偶成功的案例,有没有适合普通的人的普惠心法,或者道路呢?
当然有。
想找到合适的人,一定要从扩大样本量开始,尝试跟更多的人接触,适当保持潜在对象的多样性与丰富度。
我们用一个带花园的房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灵开放度:最外面的大门是花园的门,然后是房子的大门,最后是卧室门。
有些人花园大门敞开,但是你很难进入房子的大门。这就像是在社交场合上遇到某个人,面子上很热情,但很难跟人深交。
有人花园门紧闭,房子大门也不轻易让人进。可一旦让你进去了,恨不得马上把卧室门也给你打开。这类人平时很内向,看起来拒人千里之外,但别人稍微对他真诚点儿,他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单身人士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看好卧室门,虚掩着大门,热情敞开花园的门。你不要见到心动的异性就敞开心扉,也不要太封闭,把最外面的花园门都关得紧紧的。
当你遇到一个有感觉的人时,我们就像一个掰苞米的猴子,会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纠结:
第一种是觉得自己很爱这个苞米,像没吃过糖的孩子一样,哭着喊着要海枯石烂,真爱到永远;
第二种是不甘心,心想后面会不会还有更好的呢?
你应该怎么决策呢?有一种“科学”的做法是:
年轻时多恋爱,这个阶段不要把任何遇到的人当作人生伴侣,而是要制定好你的择偶标准。这个阶段一旦过去,只要遇到一个达到标准的人,你就定下来。
人们应该在年轻时多恋爱,低成本试错,形成一定样本的基数,对爱情这件事有基本了解。等到你的心态成熟之后,只要符合标准就马上敲定,我把这个叫做见好就收。
有些乖孩子,从小被教育恋爱就是奔着结婚去的,其实也挺陈风陋习的,这相当于鼓励年轻人要“和就和一把大的”。这种思路下的婚姻,很难应对这个不确定性的复杂世界,长久来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到了这里,我们应该已经把找人、识人的方法思路说的很清楚了,剩下的就是你具体去实践和完善了。
祝你好运,早日找到自己的良人。
网友评论